过年期间走亲戚,一直是春节的一项重头戏。在我国民间,一直这么认为:“亲戚越走越近,亲戚越走越亲”;就是人们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之时,走亲戚的习俗,也一直都是“保留项目”。该走的亲戚,过年如果不走,后果是严重的,那就是“断亲”,从此不再往来。
走亲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亲情。走亲戚,是一个动词,这是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一项活动。春节走亲戚、回娘家,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个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越是平时不多走动的亲戚,春节到了,就要赶紧补上“这一课”;平时走动的再多,春节也不能落下“这一课”。
过年走亲戚,从来都不是“选修课”,从来都是“必修课”。走亲戚,在民间颇有讲究,一般拿四样礼;如果这位亲戚德高望重,四样礼的含金量就会与别人不一样,更重一些。现在,东西不再短缺,就是不拿四样礼,也一定会把四样礼换算成同等重的“红包”;不管是四样礼,还是“红包”,都代表了一种祝福,一种心意。如果其他时间节点,可能会推来推去,可是在春节,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走亲戚,是一种互动,属于礼尚往来。人家拜年了,咱们就得“回拜”,不说一点不差,礼物换换样,也一定要趁走亲戚“回拜”回去。
走亲戚,也分主次。一般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舅舅家,“娘亲舅大”,舅舅家是万万不能往后推的,接着是老丈人家,姑丈家等等,得按“顺序”走、按“顺序”拜,就是为了节省时间,一天走几家,也万万不能“不分主次”。从初一算起,越排在前面的分量越重;对此,就是实在亲戚,也从不会怪罪,在拜年中,这个规矩,历来就是约定俗成,几乎没有人不遵守。如果到了正月初八,该来的亲戚还没有来拜年,这家老人,心里就会老大的不痛快;如果等过了正月十五,该来拜年的亲戚还没有来,这门亲戚就算断了,从此大家会形同路人。
正月十五前的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流,不用问,不用说,十之八九都是走亲戚。就是前些年,小轿车还是稀罕物的时候,人们就是步行,就是骑自行车,就是顶风冒雪,亲戚家也会一个不落下,“一个都不能少”。大年初一一过,人们就开始“登上串亲访友征程”,有人说:不是在亲戚家,就是在去亲戚家的路上。为了能在假期走完亲戚,那是风雪无阻,日夜兼程,哪怕板凳没有坐热,饭不吃,酒不喝,茶不端,也一定要去看一看。
年三十一过,家里老人就会在家等亲戚。走亲戚,就像一条纽带,将“七大姨八大姑”紧紧扭在一起。亲戚越走越亲,这大概就是走亲戚从古延续到今的一个理由,这大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鲜活于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理由。亲戚因为骨血的关系,总给人一种“血浓于水”的感觉,这种状况,在农村尤为突出,谁家亲戚多,谁家拜年的多,络绎不绝,就会被人高看一眼;要是亲戚家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就更让人羡慕:“人家有好亲戚”,也可以增加威望。
通讯不方便时,等亲戚也是一种习俗,很多老人,都清楚初几初几谁谁谁会来。就是不能联系时,亲戚来了,也绝对不会扑空;现在,一般用电话,提前“预约”,就更不会扑空了。拜年的亲戚来了,要吃饭,一般去的这家亲戚,要提前安排好对等陪客的人,从辈分、从身份、从年龄等方面都会考虑到,不会冷淡亲戚,也不会让拜年的亲戚感觉自己不被重视。
走亲戚,接待亲戚,展示出中华民族节庆文化、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穿着干干净净、大大方方、整整齐齐,说话也一定非常得体,有大有小,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年年春节走亲戚,就这样联络了感情,加强了联系,也让彼此“砸碎骨头连着筋”的亲情更纯更浓。
文/唐剑锋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