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承担着各项政策实施落地的重担,工作任务繁重,但目前不少单位和乡镇人手紧张,需要在编制之外通过公益性岗位、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方式招聘编外人员进行补充,甚至有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编外人员。半月谈记者近期调研发现,编外人员与有编制的人大都干着同样的工作,但工作中的境遇大不相同,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大、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正困扰着编外人员。(2月13日半月谈网)
说到临聘人员,或许人们最为熟悉的就是负面新闻不断的城管临时工。其实,这样的现象又何止是文中提及某个小镇,可以说在各个地方的单位和部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编外人员遍布政府机关、媒体、学校等单位,有的单位编外人员甚至远远超过编内人员数量。编外人员身份复杂,可谓是五湖四海,五花八门。
要说编外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历史问题,还真是一点不为过。从远可追溯到古代,大到六部尚书、侍郎,小到七品县令等多为在编,而下面众多当差的什么捕快、师爷等多为临时人员。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并存,催生了“编制内”和“编制外”的用工制度。虽然如今早已是市场经济时代,但由于“编制”的长期存在,两种身份一直沿袭至今。虽然两种身份截然不同,但也有其相同之处,那就是无论编内编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几乎无异,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和晋升奖励上。编外人员不仅工资远低于编内人员,而且几乎不能享受编内人员所享有的各类津贴、补贴和奖励,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自劳动法修改以来已饱受诟病。正如文中一临聘人员所言,工作做好了,在编人员能得的嘉奖,编外人员却没有。工作出了问题,编外人员就要和在编人员一同承担责任。其实从前些年媒体屡有报道的“临时工背锅”中已足以说明。
也正是身份的不同,待遇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编外人员多把这样的工作当作暂时的过渡和跳板。编外人员的不稳定,也给本就工作繁杂,任务繁重的基层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如何留住有能力、有经验的编外人员,稳定编外人员队伍,让他们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已成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编外问题的解决,但是苦于无法可依,无政策出口,一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举措也不得不搁浅。
笔者认为,从产生问题的根源看,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政策这一根本入手。一方面以深化改革为引领,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人事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探索取消人事编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一方面加强政策制度引领,实事求是地开展编外人员队伍现状的调研,做好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对接,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明确编外入口“门槛”,建立岗前培训、日常管理、权利责任、福利待遇、职务晋升以及正常退出等制度机制,为相关单位和部门加强编外人员管理提供政策遵循。
文/邓尤福
来源:红网
作者:邓尤福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