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间银行”,让“老有所为”赋能“老有所养”

来源:红网 作者:文艳 编辑:吴海刚 2025-05-23 22:43:38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艳

最近,一种“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开始在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街道进行实践探索,旨在让“老有所为”赋能“老有所养”,为社区互助养老探索新路径。(5月23日 《宁夏日报》)

“时间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储蓄时间、提取时间的银行。在这个特殊的银行里,时间是唯一被认可的“货币”:志愿者或者低龄健康老人通过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可以简单概括为“时间换时间、服务换服务,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是一种将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互助养老方式。

人的劳动能力总是年轻时优于年老时,将年轻时多余的劳动时间存起来,用于支付年老时的需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以服务换服务而不是用钱来支付,也降低了养老的经济成本。在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时间银行”将志愿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个解决养老难题的好办法。

“时间银行”,让“老有所为”赋能“老有所养”。开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有利于将低龄老人的空闲时间充分调动起来,贡献价值。大部分低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对于他们来说,一边奉献发挥余热,一边积累“时间币”为未来的自己打算,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尽管低龄老人受身体素质、技能等方面限制,可能只能从事一些较简单的养老服务工作,但仍可以缓解当下养老需求暴增情形下供给不足的矛盾。

更可贵的是,“时间银行”,彰显了向上向善的正向激励。道德是需要激励的,一个热心公益的人,未必想从公益中得到什么。

因此,“时间银行”不能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其他正向激励机制叠加,共同作用于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简单地讲,既理解那些着眼于未来养老而参与公益服务的人,也尊重那些单纯为了公益而公益的人。最起码在制度初衷上,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要防止带来公益功利化的联想。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文艳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7/149851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