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年级男生拿着刚发下来的科学作业本,跑到办公室,气冲冲地质问科学老师郑维庆:“这是科学作业,又不是语文作业,为什么写错别字要扣分?”实际上,郑老师平时在批科学作业时,就经常“找茬”,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孩子们抱怨,说我又不是语文老师,这是多管闲事。”郑老师哈哈笑着说。(2月28日《钱江晚报》)
也许,在部分学生眼中,不小心将名词、动词写错,只要“音相近”“读得懂”,就不算无需扣分。科学老师改错别字,似乎是操语文老师的心。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科学老师“多管闲事”的背后,也是对学生成长的负责。
科学讲究严谨和细致,文字上的“一字之差”,可能会造成概念上的“谬以千里”。例如化学科目中“氕、氘和氚”三字,虽然三者之间只有“一撇之别”,可一者是化工燃料,一者是化工材料,一者是氢弹原料。千百年来,因“一字之差”酿成的大祸数不胜数。小学生若不从小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未来从事科学工作,势必会因不良习惯而吃亏。科学老师改错字,也是科学事业负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有疑惑有错误,老师就有责任纠正。物理课学生计算出错,物理老师可以传授数学技巧;生物课学生不识元素,生物老师可以讲解化学常识;语文课学生精力不集中,语文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跑跑步多运动。且问,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有不良的道德言行,其他老师就不能“跨界”,代替品德老师教育吗?且不说学科知识是相通的,老师教育学生,学科之间就不该“壁垒分明”。即便排开“科学的严谨性”,科学老师改错字,也没毛病。
当然,小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稚嫩,我们不必用“大道理”评断其行为的优劣。找科学老师“理论”,也是孩子们有疑惑求解释的表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教育中,以同样的理由找老师“理论”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求解释”的背后,到底是“争对错”,还是“争分数”?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写错字都是一种错误,忽视做错事的前提,找老师求分数,其中是否展露“唯分数论”的流毒?
进入“点、触、滑”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这辈的中小学生习惯了各类输入法与语音视频通信,自己动手写字的必要性慢慢减少。“写错字”不算“错”的观念如果种下,语言文字能力难保不受到影响。总而言之,科学老师在科学作业中改错字,值得鼓励。我们也应该期待,有更多的老师敢于“跨界纠错”。这既是对孩子孩子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
文/严奇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