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四川外国语大学进行了一场生命教育活动,学生们躺在模拟的裹尸袋内,佩戴眼罩,通过情境设定,感悟生命可贵。(4月8日《重庆青年报》)
在中国,早已有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开设死亡教育等相关课程,当时目前,内地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高校还不足20所,并且还存在着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的情况。
但是这样的死亡体验教育,在邻国日本早就已经普及开来。“入棺体验”“去殡葬场会场实习”“死亡体验旅行”等死亡教育活动多种多样。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是谈死色变,大家对死忌讳到了什么程度呢?就连“死”的谐音,大家都会尽量避免。很少会有父母主动跟孩子谈死亡,就算孩子提起,家长也会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导致了中国死亡教育的空白。白岩松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但是,就像中国人谈性色变一样,对性、对死亡遮遮掩掩并不能解决问题,遮遮掩掩只会让人们缺乏相关知识。我们总是寄希望于人长大之后自行了解死亡的意义,但是事实却是很多人临终前还不能坦然面对生死。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顾晋提出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加快死亡教育立法,但是如果国人不改变对死亡的看法,这样的立法根本不能改变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发,如果能够提早给他们上死亡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念,或者有一个途径让他们接受死亡体验教育,这样自杀现象是否就会少一点?
我们不谈死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潜意识里认为死亡还离自己很远,离身边的人还很远。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当死亡切切实实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的时候,没接触死亡教育的我们,就只能硬着头皮、无可奈何地应对这一切。
哈夫洛克·埃利斯曾经说过:“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抛弃它们就是抛弃生命本身。”生死一体,抛弃死来谈论生,那就是狭隘的、不完整的生命观。
不知死,安知生。尊重死亡就是尊重生命,只有了解死亡,才会知道生命的可贵,才会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充满敬畏。理解死亡,才能真正放下恐惧与不安,放下内疚与遗憾,在成长的过程中,体悟生命的力量,然后勇敢地去拥抱生活。
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有一天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大家不再对死亡这个话题避讳,那才是中国死亡教育的成功。
文/钟坤燕
来源:红网
作者:钟坤燕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