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实施“工匠战略”,是中国经济走向中高端的战略需要,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工匠战略”,建设“工匠式”产业工人队伍,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精致生产,制造中国完美,以构建稳定持久的发展力、社会稳定的支撑力、坚韧坚挺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了建设“工匠”队伍的步伐,如一些省份授予世界技能大赛名次获得者“省工匠”荣誉,给予世界技能大赛冠军50万元重奖等待遇。相应地,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很多企业也开展了“工匠”的评选,比如某企业“工匠”获得者,除了一次性给予重奖,只要继续从事本岗位,就可以每月享受相应的补助,直到本人退出本岗位为止。
纵览各地的工匠评选,依据笔者多年的工作体会,本着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工匠”评选工作,笔者提出建议:“工匠”评选要有退出机制,因为“工匠”可能失真,或许名不副实。
首先,群众可能“失明”。“工匠”评选要经过层层把关,照理应该是严谨的。但是,群众的眼睛未必永远雪亮,近年来很多政坛两面人落马就是明证。某企业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例,某人被推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已经准备进京领奖,在“五一”前东窗事发被抓,群众一时被蒙蔽是完全存在的。
其次,有些“工匠”当得太容易。某些工种或岗位,不是当事人技能水平有多高,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某些优势,多读了一点书,能通过理论考试,容易获得岗位状元,技师,劳模等荣誉,容易沾沾自喜,这样的现象有。比如曾经有员工非常不满,还技师呢,还不如普通员工,我都比他能解决问题。
最后,“工匠”评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有人获得“工匠”后,可能喜欢躺在荣誉上睡大觉,类似这样的事例有,比如一些人获得技师待遇后,在技术上不能很好地“传帮带”,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作用或许还不如没享受任何待遇的普通员工,员工对此特别反感,“工匠”或许亦不例外。
“工匠”绝非一个简单的荣誉,就像当年的8级工少之又少一样,不管是放在全省,还是放在企业,“工匠”都应该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为了使“工匠”名实相符,产生良好的正向激励作用,“工匠”评选要有退出机制,就要对“工匠”中的“南郭先生”及时清除。
淘汰不合格的“工匠”,是为了“工匠”更好地进步。就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工匠”的奖励和补助都不是小数目,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坚决拦堵“南郭先生”,让合格的人领取奖励和补助,就能让“工匠”评选机制更有活力,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奋发有为,争当“工匠”,为自身、企业和社会做出又好又多的贡献。
文/李云勇
来源:红网
作者:李云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