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逾三成毕业生“学非所用”,高职院校该反思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陈乘 2019-06-15 11:08:23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内著名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一则调查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且有超四成2015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内转换行业。调查数据基于麦可思对于2018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为30.3万)毕业半年后,以及2015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约25万)毕业半年后的调查问卷。(6月10日 中新网)

数据是单纯的,但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值得深思。三成以上的学生为什么毕业后会选择与专业不关联的工作,这是一个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情况似乎还要更严重一点,更要引起学校的关注。

辩证而言,毕业生走入社会“学非所用”,首先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这一方面说明就业市场的开放性,毕业生们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去安排人生的第一份职业,只要自己喜欢,感觉有发展空间,也不用那么在意专业的匹配度;另一方面,也侧面说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呈现出多元化。因此,毕业生职业选择的这种宽泛化趋势,未来还会继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它。

其次,如此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学非所用”,也提醒高校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专业非匹配问题,要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路径参考,为其将来在选择职业以及规划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比如,就高职院校而言,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务必要厘清“技术”与“技能”的关系,避免掉入“技能崇拜”的陷阱。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能则以技术为应用基础的,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言而喻,高职院校普遍被称为“职业技术学院”而不是“职业技能学院”,其实就是在标示着高职院校的一种办学定位,即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必须谨防急功近利,避免把“短平快”的技能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只是因为技能容易上手,只要通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就可以实现。

当前,各类职业院校都在技能大赛用力颇多,参赛和主办比赛都非常积极。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技能比赛比的是什么?如果是测试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该大力支持的;如果只是比拼熟练程度,那无疑就是把学生当做“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无他,唯手熟耳”,高职教育就沦丧为工具化了。二、技能比赛的目的什么?技能比赛的目的应该以点及面,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千万不能出现为了比赛而比赛的现象,即一个专业教师带着几个学生准备比赛,出了成绩皆大欢喜,至于其他学生有没有从中受益,就没有人关心了。

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学生通用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院校对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看重的两个能力: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不能忽视。数学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逻辑建构能力,语言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能力。学校里的数学课得好不好,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母语写作能力够不够,都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和长度。

另外,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于高职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忠诚度、耐劳度和合作能力等基本素养,至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只要通用能力具备,其实都是可以入职后,通过专业培训获得的。高职院校现在都在做“课程思政”,其意图正是想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塑就学生的通用素养和人格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优秀的“人”。一旦“人”立了起来,学校的人才培养就有了底气。

文/朱小峰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6/15/55924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