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拒绝提拔,凸显乡镇人才难觅的尴尬

来源:红网 作者:杨成尚 编辑:陈乘 2019-07-20 21:43:1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云南两名党员干部因拒绝组织提拔为乡科级副职领导干部被严肃处理,引发广泛热议。

事情变成这样是一个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这两名干部参加工作多年,相信也不是打死不愿进步的人。组织纳入考察范围本身就需要做不少调查研究工作,对于这次任命,组织也是多次主动和本人沟通。党章明确规定党员有“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完成党的任务”的义务,《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明确规定“拒不执行党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等决定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此次这两名干部因拒绝提拔而被严肃处理,虽然罕见,但也是有理有据的。同时,在目前县乡工作环境悬殊的现实下,严肃处理背后是在用行政手段逆转干部单向流动趋势,确实有其必要。

但是,处理极个别干部容易,要改变乡镇难以吸引人才的尴尬事实却很难。毕竟强制调动一批人容易,要保证人才的流动有健康合理的持续机制却很难。让人待在一个岗位上容易,让他踏实安心工作、持续努力奋进却很难。

事实上,进城是很多乡镇干部的强烈愿望。比起进城,在乡镇提拔为副职吸引力有限。反过来,即使被提拔为副职,很多人也不愿意去乡镇,因为这意味着更繁忙的工作、更差的待遇和更大的责任,去时容易回来难。乡镇工作和生活不分,加班是常态。进城意味着相对规律的生活,有保证的周末。此次事件中的一名干部拒绝提拔的理由之一就是不能照顾家庭。干部也有爱人要陪伴、子女要教育,但乡镇干部工作日全天待在乡镇,周末加班搞资料迎检也是常态。本人在乡镇工作的最大感受之一就是乡镇干部对家庭的亏欠过多,一星期回家一次就难能可贵了,很难尽到家庭的责任。

近年来,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都上演着一面是人才短缺,一面是人才富集的现象。比如西部高校人才被东部高校像漩涡一样吸走,“中国天眼”十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等等。当然要鼓励教育人们追寻初心不改、筚路蓝缕的创业足迹,但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真实需求,对每一个选择都会进行权衡掂量,这是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前提。控制温度计容易,这却不能调节温度。行政强制、党纪处理本身很容易调动单个人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这并不能改变吸引人才流动的要素对比情况。

人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因素,仅仅靠口号、情怀和组织处理并不能保证人员的流动朝着主观愿望进行,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创造吸引人才的客观环境。比如要让基层减负有真实效果,精简检查考核、纠正“问责走样”、防止“责任甩锅”、叫停“痕迹主义”,使工作和生活有基本区分,事业和家庭可以兼顾。这样才能缓解乡镇人才难觅的尴尬事实,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本的人才支撑。

文/杨成尚

来源:红网

作者:杨成尚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7/20/57292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