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在中部某地调研发现,一种被企业称为“摘桃式调研”的做法,让企业有苦难言。
所谓“摘桃式调研”,指的是一些地方官员在企业处在困境时,不闻不问,避而远之;而当企业生产、经营火红时,却不请自到,各种调研蜂拥而至,以展示“领导有方”,为政绩“增光添彩”,用企业的业绩为自己脸上“贴金”。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此“摘桃式调研”,往往是前呼后拥,阵容强大;既要摄影、合影照相,又要企业主要领导陪同,为不影响“领导”调研,企业还不得不“停产检修”;更为可怕的是,如走马灯式的,送走一批,又将迎来一批,企业仿佛成了“旅游景区”。
产品不愁销路,停产就意味着损失;而这种变味的调研,不仅背离了调研的“本义”,还干扰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分散了企业领导精力,冲淡了企业应有的主调,更有可能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为此有关企业有苦难言。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而此“摘桃式调研”,不仅让相关企业“哑巴吃黄莲”,而且还让调研走调、作秀,在群众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于无形中助长着弄虚作假之风气,让党和政府形象蒙尘、受损,折射出的依然是政绩观出了问题,更是一种变种的作风病。
“摘桃式调研”打着的是调研的旗号,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与传染性,如任其野蛮生长,可能祸及更大地方,势必产生更大危害;为此,需保持清醒头脑,高度重视,并对症下药,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摘桃式调研”归根到底是作风病,是个别地方领导的政绩观出了偏差。而要有效医治,理当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补足精神钙质,夯实理想信念防线,学会真调研,自觉纠偏补正,与“摘桃式调研”挥手告别。
对“摘桃式调研”,唯有认清危害,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持续用力,方能及早铲除其滋生土壤,将其“连根拔起”,还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文/尚凡
来源:红网
作者:尚凡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