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见才为实”的强盗逻辑,究竟想证明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王茹雪 编辑:田德政 2019-10-18 21:14:3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7日晚,宋茜在微博发声回应恶评:什么时候微博、朋友圈、ins成了一把衡量道德、人际关系、喜怒哀乐的尺子?此前,宋茜曾因崔雪莉自杀去世未发声而被部分网友质疑冷漠、没人情味。

质疑宋茜的人其实都有这样一种逻辑:雪莉生前,你们的关系那么好,他出事了你难道不该悲伤欲绝到有所表示吗?为什么你毫无反应连个微博也不发?冷漠!老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网络卫士们坚定地信奉这一点,他们时刻以高姿态、高热情监督着公众人物,强迫别人在公众媒体平台上作出符合他们眼中行为准则的做法。

宋茜并不是第一个遭此无妄之祸的。2016年乔任梁在家中自杀逝世的消息传出时,网友们也在苦苦等待与乔任梁有“七年双乔闺蜜”之称的陈乔恩的缅怀微博。等不到陈乔恩的发声,奚落、谩骂就都落在陈乔恩的微博下。直到乔任梁追思会,记者拍到脸色苍白、面容肿胀的陈乔恩,身边朋友透露陈乔恩三天内只喝了两杯水,舆论才放过她,有人开始羡慕双乔友谊,有人开始心疼陈乔恩,有人为陈乔恩的反应拍手称快。仿佛只有悲痛欲绝被暴露在人前,陈乔恩才配当乔任梁的朋友,宋茜才配当崔雪莉的大姐姐。

网络越来越发达,社交平台成了人们与他人分享生活、发布个人动态的场所,人们习惯于从社交媒体窥探他人的生活与情绪。随着日常交往重心从现实向网络转移,许多人理所应当地将社交平台所表露的一切等同于社交账号拥有者的全部真实生活。而普通人因为距明星过远,广电媒体和社交平台几乎是普通公众接触公众人物的所有渠道,使得明星受此荼毒更深。一些粉丝不加思考地将明星的媒体形象,等同于个人形象。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见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没见到过的也不一定是假的。在媒体上发出一次悲伤的“讣告回应”,并不能代表发声者与死难者一定关系匪浅。网友为什么一定要如宋茜、陈乔恩等公众人物失去挚友时一定要发声呢?其实还是看热闹的心态和“以我为主”的世界观在作怪。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部分公众化身卫道者,没有人关心被关注者的具体情况,他们关注的只是“我看到了什么”“你应该怎么做”和“你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事实上,明星并没有将所有私人事务都对公众交代的义务。

人的情绪表达有内显和外露之分,明星也更多地把社交账号看作工作的一部分,他们把私人情绪通过社交平台表达是个人自由,隐藏起来慢慢消化也无可厚非。在娱乐产业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认为明星没有私人生活,就是镜头前那个不会吃喝拉撒的光鲜亮丽形象的观点是非常幼稚的。在闪光灯和社交平台所不能及之处,他们也像普通人一样,有个人交往小圈子和喜怒哀乐。而人的情绪到底如何只有当局者自己清楚,强迫不来,如若真的痛惜挚友病逝,不必媒体发声,悲痛依然在;但在“眼见才为实”的逻辑要求下,即使明星出于对公众交代的立场发声了,除了能证明他完成了发声这样一步程序外,其他的依旧什么也证明不了,悲痛并不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权要求某人因为他人的离世而悲伤,因为情感是天然的共鸣,并非对道德的回应。

退一步讲,明星在享有言论自由外,还应该有情绪自由和交往自由,让自己的思想情绪、交友动态符合公众要求并向公众及时汇报并非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公众不应该出于自身的希望与认知舆论施压要求明星作出反应,道德可以被监督,但个人情绪外露与否、日常交往行为亲密与否分明与道德无关。

眼见为实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它并不否认在眼见之外事物还有其他可能。而“眼见才为实”则是固执自大的偏见,在这种偏见指引下对他人的病态监督并不可取。作为生命平等之个体,我们不应该该用越界的监督给明星带上紧箍咒,兴起莫须有的文字狱。

文/王茹雪(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茹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0/18/61399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