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火的三部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不仅赢得观众“怒赞”,票房获得大丰收,更成功之处在于,在宏大叙事中添加了一些“柴米油盐”,从而让叙事更加自然,不仅宏大,而且亲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实现了双赢。
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息息相关,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每一件大事都浸透了万千中华儿女的汗水,每一件大事也都见证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喜悦。从争分夺秒排除万难,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的林治远,到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的高远;从高高举起天线,让大家看到女排最后胜利一刻的冬冬,到与英国人谈判16轮分秒不让,坚守“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底线的外交官安文彬,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奋斗故事,联结起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全民记忆。
拍摄这样一部叫好又卖座的主旋律电影不容易,既要有宏大叙事,又要有微观生活,需要把握好尺度。一味追求宏大,就会给人“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感觉;一味追求“柴米油盐”,又会给人“站位低”“视角窄”的感觉。就像做菜,调料放少了,味道不浓,放多了,味道不正。只有“刚刚好”,才能既让人感觉自然,又能产生共鸣。
宏大叙事需要添加“柴米油盐”,既是主旋律影片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宏大叙事和“柴米油盐”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让文艺作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温润人心,从而汇成情感的洪流,凝聚磅礴的力量。
文艺创作要“目中有人”。文艺作品的目标是实现互动交流,从而达到价值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前提是要找到爱国这个“最大公约数”。爱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最炽烈、最深厚、最澎湃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国方式,都有不同的表达,但每一种表达都像是一条条小溪,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激荡着爱国的大潮。
文艺创作要有烟火味,要加入“柴米油盐”。文艺工作者就要多体验基层,多深入一线,关照普通人的生活。用普通人的视角叙事,看似与宏大叙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正如草木扎根,把根扎进人民群众,才能汲取充足的养分。在宏大叙事中添加“柴米油盐”,才能让文艺作品有温度、有筋骨,从而让一座座文艺“高峰”在神州大地上崛起。
来源:红网
作者:郭雪营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