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收官再现“表格牛”,虚假冒领“深套”如何解?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田德政 2019-11-13 17:35:04
时刻新闻
—分享—

电影《驴得水》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的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的故事。这看似是荒诞的闹剧,但在扶贫领域,诸如此类的虚报冒领现象却在各地不时上演。

最近,“驴得水”又有了新版本。有媒体曝光宁夏西海固地区一村庄,个别农户在实施产业到户项目过程中,存在租借牛抵冲项目牛,从购进牛变为购买票证和耳标,以套取扶贫补贴的现象,让扶贫牛骤变“表格牛”。(11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借牛租牛骗取扶贫款,这样的扶贫是认认真真走过场。实际上,类似“表格牛”并不是个案。今年2月,黔东南州天柱县白市镇纪委接到群众举报,镇干部杨佐隆帮扶的贫困户龙某某没养牛却领取了“因户施策”扶贫资金。去年11月,九坝镇高岗村支部副书记杨用灿,借牛骗取扶贫产业补助金,被群众向县纪委监委举报。去年5月28日,来宾市兴宾区纪委对外通报称,南泗乡的5户贫困户原本并没有养牛,为了套取国家补助,竟然借别家的牛来拍照,以此通过验收。

“表格牛”频现贫困户,“鸠占鹊巢”,尚可“瞒天过海”,其根源何在?一方面是监督管理、信息核实缺位所致。有些地方扶贫带有“短视思维”,只管名额超不超员、数据达不达标,“有时候还没核查或核查不彻底,钱就兑付了”,对资料、数据的真伪缺乏有效甄别。如此一来,名存实无的扶贫牛堂而皇之出现在各种表格上,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很多村民的劳动脱贫意识淡薄。如报道中提及,在同一个村庄,有人信奉“借牛”比养牛容易,挣钱比“套钱”麻烦,也有人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原本家境贫困,在扶贫资金支持下,不等不靠不要,牛棚越来越满,家底越来越厚,背后暴露了村民间文化思想水平、意识、素养的巨大差距。归根结底,“表格牛”问题不仅要归咎于监管不严密、不到位,还要聚焦“思想根子”对病症、寻对策。

“借牛骗补”虚于应付,虽可骗到产业资金,但却不可持续,钱用完了照样贫困,并没有在产业减贫上产生“造血”效用。而想方设法打扶贫款主意,既影响扶贫攻坚的大局,又有损社会公平。当前全面脱贫进入“倒计时”,“表格牛”背后的问题尤需引起重视。

现实中,回头看是遏制骗补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由于扶贫任务重、工作紧,验收组精力有限、人手不足,很多地方的核查力度较弱,光靠加强监督管理并不能彻底堵住“冒领门”。除了加大倒查、核实力度,把冒领的可能性预估得更为充分,还必须在实践中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开好“扶志药”,纠偏“穷思想”,从根本上剔除其懒惰之“恶习”,打消其侥幸之心理。四川巴中市小田村探索出的“乡村道德银行”机制,被视为一种根治懒惰病的良法。2017年7月,在帮扶单位巴中市委宣传部的引导下,该村举地区之先,导入银行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活动,每季度对村里155户村民,从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勤劳致富、清洁卫生、孝老爱亲等5个大项32个小项进行评定,按标准加分、扣分,年度积分集中兑换生产生活用品,趟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实施以来,村民的精神风貌、道德素养发生质的变化。

解决好“深入骨髓”的懒惰病,把贫困群众从“穷窝”里挪出来,关键在于方法与落实。号准了“脉”,看准了“病”,主动“换位思考”,降低脱贫致富的门槛与风险,让贫困户真切感受到主动脱贫的收获与实惠。如此,扶贫政策何以会成其懒惰“对策”?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13/62121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