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孝心基金”一石激起千层浪,何不听听父母声音

来源:红网 作者:周军 编辑:田德政 2019-11-24 20:39:44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关于沈阳市浑南区一家科技公司为督促员工尽孝而设立“孝心基金”一事,惹起舆论强烈争议。早在今年重阳节,公司发出通知:从该月起,每月将代扣中层干部及以上员工工资200元、公司补贴100元,代扣普通员工工资100元、补贴200元,成立“孝心基金”。基金的60%将在每个季度员工父母生日会、重阳节、春节分三笔打入员工父母账户;40%将用于员工父母的生病、过世慰问金……

新闻报道后,很多媒体立即表态,恨不得将设立“孝心基金”的这家公司狠狠吊打一番,再不过瘾就“游街示众”。笔记搜索发现,主流媒体声音主要以“不妥”“违法”“变味”等为关键词进行了价值批判。

“孝心基金”,人们并不陌生,在几年前,就有不少企业设立过。援引企业的说法,设立“孝心基金”,初衷是拉近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公司的名义为员工和父母搭建沟通的桥梁。比如,早前广东佛山一家企业设立“慈孝基金”,扣除100元到300元员工工资,公司再给予等额补贴一起发到员工父母账户;山东潍坊市一企业开设“孝心基金”,每名员工拿出100元,企业等额补贴每年以现金形式发到员工父母手中,等等。

事实上,这些企业的做法都与沈阳浑南区的这家科技公司的操作方法相似,都是以“员工工资+企业补助”的方式为子女父母发放“福利”。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早前设立“孝心基金”的企业,并未招致像沈阳市浑南区这家科技公司如此强烈的非议,反而在互联网上迎来一致赞许。各类主流媒体大都以“暖了员工心”“温暖天下父母心”为题进行了报道。

舆论对同类事件的反应,只因“时间差”的关系,表现出如此鲜明的对比。类似事情“由红变黑”,人们对此的反应如此强烈,不是人情冷漠,也不是父母不差钱。笔者以为,恐怕还是人们对企业将“尽孝、金钱”拿捏在一起,引起了舆论的一定“不爽”,甚至认为是“俗气”。更深层看,应当是如今俞争俞烈的“探亲假”“公休假”等假期难以兑现的大环境与员工休假诉求难以满足的矛盾的一个“爆点”。企业设立“孝心基金”,并以等额或差额补助的方式为“孝心基金”大锅里不断投入资金,而这笔钱均走向了父母的账户,如此来看,企业也并没有恶意克扣员工工资的意思,反而是“搭钱”与员工一起承担“养老责任”。

看起来是一桩好事,何以得不到员工的认可?记者在采访沈阳浑南区这家科技公司时,不少员工表示:“尽孝是子女的本分,与公司有什么关系,公司强制扣工资尽孝,算不算多管闲事?”有的还担心,今天有了“孝心基金”,明天万一还有“关爱子女基金”“公益捐款基金”“亲近同事基金”了怎么办?其实,员工的担忧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企业在设立相应基金前,也该民主征求意见,在员工自愿的前提下实施为宜。

正是抓住了企业在设立“孝心基金”时缺少民主这一环,很多媒体和法律界人士都认为,企业此番做法有违《劳动法》,援引的条款是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问题是在这当中,企业将员工一部分工资转移到其父母账户,并未占为己有,这在法理上算不算“克扣”,还有待商榷;还有专家建议,与其设立“孝心基金”,还不如多放几天假实在。以上说法站在不同角度看,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对一些尚处于探索阶段,还不成气候的事情,人们也该有点宽容和观望的态度,企业这样做能否让父母感到更加满意,媒体也该了解一下相关父母的看法,在信息对称中作出客观评判,而非是因为部分员工的反弹,就此一边倒地鞭挞、吊打,企业就此因噎废食。

我不跟风将企业设立“孝心基金”批得体无完肤,是因为我走过北方很多农村地区。我观察到,在不少农村地区,子女大多外出工作,家中留下的基本是老年群体,而在子女赡养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有的父母几年也见不到子女“赡养金”的情况几乎是普遍现象。当然,这其中还有子女在外地购房,养育下一代的各种压力,“家中老人缓一缓,将钱先花到更‘要紧’处”的思维一定程度存在。加之农村养老机制还不尽完善,观察发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田间劳作,维持生活的大有人在。在这种语境下,企业设立“孝心基金”,并以补助的方式将一定资金走向父母账户,这对那些农村父母来说,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除此之外,互联网上还不时曝出父母向子女索要“带孙费”“做饭费”等相关的新闻,这些都恻隐地说明,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赡养是有一定不满的。如果社会或企业专门有一套“孝心基金”机制,让那些并不富裕的父母在年迈之际还能感觉到子女和所在单位的温暖,是否更能起到“润滑”作用呢?这些都有待尝试和试验,绝非是“企业多管闲事”“闲操心”那么简单。

纵使企业在设立“孝心基金”上也有不尽之处,但初衷无可质疑,既有企业价值的考量,也有善意的出发,如果舆论仅站在员工是否愿意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势必会陷入“死胡同”,得不到客观的认知。至于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足,也应当吸收理性声音,不断总结完善,把好事办好。

理性出发,如果人们将“孝心基金”放在特定的社会语境坐标系里来审视,也许是有其价值的。视角放宽了,多听听父母的声音,两相比较,或许人们对此事的态度就会完全不一样。

来源:红网

作者:周军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24/62569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