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荣休”致敬,不应止于为“大咖”而办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张瑜 2020-01-09 22:45:57
时刻新闻
—分享—

1月7日,武汉大学首次举行2019年教职工荣休仪式。武大2019年共有177名教职工荣休,其中有三位院士荣休,荣休院士总人数已达6人。上月31日刚过完80岁生日的李德仁,是湖北唯一的双料两院院士,成为这一次荣休仪式中的“大咖”。(1月7日《长江日报》)

以一种庄严仪式向退休者致以敬意,在2018年夏天,华东师范大学就举办了多场,其中的对象,除了学者、教授之外,也有高校院系职工。这说明给予荣休仪式,已经不止于为学者或者说重量级人士而办,作为一种人文风尚和职场文化,它是对每一个退休者的礼遇。

可与之比较的,是做得比较好的部队每年的老兵退伍,连队都会为他们专门组织离队仪式,包括卸下领章帽徽(现在则是军衔佩章),向军旗告别,并组织到车站码头的送别。在部队服役一两年,却成为很多人终身的记忆,相互成为一生的朋友,除了那段火热军营生活的经历,往往与这个仪式不无关系。

可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不知道什么原因,很长时期就没有获得这样一种礼遇。干部一般在部队时间比较长,作出了更大的牺牲和贡献,对部队有更深的感情,除了非组织行为的同事之间的送别,几乎都是“不规则”地离开部队。我的首任连长,他服役19年,带领连队打完仗,即决定转业地方,离开部队的那天早上,他很想与连队战士告个别,平时话不多的他,很想对战士们说一番话,却在送行干部的催促下早早离开连队。他是一个待兵如父的连长,几十年后与当年的战士相逢,说起那个时刻,他感伤得一度哽咽,遗憾当时没有机会与战士们一叙衷肠。

如果当时部队规定退役干部安排个告别仪式,我相信就不会留下这个遗憾。待我回到地方好多年后,从媒体上得知军官转业有了庄严的退役仪式,其中包括“向军旗告别”“唱军歌”。可是,在地方,过去本来存在的每个公职人员退休都有的座谈欢送活动,最近一些年却逐渐消失了。干部或者职工退休,离开单位不是静悄悄的,就是灰溜溜的。笔者在职场的最后几年,虽然不负有领导职责,但算是这方面的有心人。如果我观察到单位一般退休人员最后一个人离开单位时,我都会主动迎上去把他送到车上或门口,跟他们话别。可这只能代表个人的一份情谊。如果有个荣休仪式,当事人的感受肯定大不一样。

就是在这种职场文化消失的过程中,我妻子作为一个单位的普通教师,在她退休时,却获得了单位同事纯自发地鼓动领导组织的“荣休仪式”。那场相互感染的泣别就不说了,最经典的纪念,其实是一本很传统最普通的留言本。几年之后,再翻开这个本子,我们仍然为里面的内容而感动,至少有:第一,她没想到自己还有那么多优点;第二,平时交流不多的同事其实也怀有一种她并没有感知到的友善与敬仰;第三,虽然有不敢当的溢美之词,但她从中悟出了自己的差距和今后需要修炼的地方。

仪式,对于群体中的人具有强烈的渲染、鼓舞和教育作用。以一种不流于形式的仪式向其致敬,“发乎情”“立乎礼”,既体现了同仁之间作为工作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乃至价值共同体的经历,又展示了一个单位尊重人的文明风尚,也为当事人标识了人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句号或者人生新的出发点。

人可以荣休,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荣休。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刚举行荣休仪式,既有院士级人才,也有其它教职工,代表社会文明先进水平的大学以行动昭示:一种致敬,不仅止于为学者和大师而办,平等待人,更是文明的本质,每个人在他工作了一辈子的职场都有他的价值,都应该受到肯定与鼓励,获得一种礼遇。

当然,凡统一作出的规定,很容易演变成形式主义,荣休仪式也不例外,切记要做到真诚对待每一个人,不宜形成空洞的套路,要做到抚慰人心,鼓励人生,又不能搞成没有底线的歌功颂德。可借鉴华东师大把荣休仪式办成一场学术研讨会的做法,将荣休仪式办成事业(项目)接力仪式、退休人员成果展示会、作品发布会或人生新起航寄语活动,让荣休仪式增添新的内涵和诗意,给每个人加油,续写人生新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1/09/65341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