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企业危机,是当下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不久前表示:“疫情致2万多名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有记者就疫情民企纾困问题,问福耀玻璃的曹德旺,他表示,“哪个企业账面资金会超过三个月?我们整个企业的预算,资金就是要控制在三个月以内,周转天数一般100~120天,三个月是正常的。捱不过三个月是你自己的事情,企业必须自救。”
曹德旺的话看似很绝情,但直达本质,减税、减免社保、甚至减薪,有利于企业减轻负担,但终究,企业是靠收入存活的,要靠现金流活着。在特殊时期,保持运营、保持现金流就成为是否活下去的关键。
所谓自救,本质是快速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种能力。比如,疫情期间,网上购物增多,这可以避免人群聚集,本身有利于阻断传播,不过,还有些消费者有顾虑,担心快递接触传染,美团就适应性地推出了“无接触安心送”。再比如,有乘客担心乘坐网约车有风险,车内空间狭小、密闭,司机要接触很多乘客,乘客传染给司机,司机又会传染给下一个乘客。针对这种情况,滴滴推出了“贴膜”服务,用塑料膜把前后排隔绝开,就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这些都是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的例子。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变危为机的适应性,背后是规模、多业态、长产业链等特征,但线下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限于其规模,本身很难具备这些特征。不过,借助互联网,他们也能一定程度上获得赋能,从而实现自救。
首先,互联网平台,扩展的边际成本很低。疫情导致了网购、配送的暴增,互联网天然的适应这种需求。互联网平台有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的专业管理模式,扩展的成本很低,比如,对外卖平台而言,管理2000个外卖小哥,与管理4000个外卖小哥,增加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但在传统模式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其次,互联网把很多模式,从线下搬到线上,避免了人群的接触。这种特性天然的适合疫情中的业态转变。
第三,互联网平台,现在都是横跨多业态、在产业链上扩展很广。这些长产业链平台,具有更大的弹性,能挖掘出更多的适应能力,去应对疫情带来的困难。
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是很多传统商业的救生圈。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就能最大程度上的实现自救。
此次疫情,餐饮业可谓重灾区,对餐饮企业来说,走互联网线上外卖,就成为他们的一个必然选择。美团外卖也开辟了极速上线绿色通道,帮助商家快速完成审核。从数据上看,近期已有3058个商家通过绿色通道极速上线。这意味着互联网成为了餐饮企业的重要自救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线上的,不仅是街边小店或品牌连锁,甚至是高端品牌餐厅、星级酒店集团业加入了线上大军。比如成都希尔顿、成都洲际、宁波南洋国际大酒店、西安曲江银座等高端星级酒店,最近都开始线上外卖。美团外卖数据显示,近期已有数十家星级酒店以及高端餐厅入驻平台。
从商业本质来看,这些高端餐饮的线下业务,包含了品质、品牌与更好的环境,所以有更高的价格。走线上之后,外卖无法包含对用餐环境的消费,价格会有相应的下降,但品质、品牌仍在,性价比更高。比如,在美团外卖平台上,成都希尔顿酒店目前提供优质套餐、面包、三明治、汉堡等多种中西式餐品以及酒水饮料、咖啡等,套餐价格均在33元左右。例如一份茄汁炸鱼柳套餐折扣价为33元,一杯拿铁咖啡折扣价28元。在希尔顿的品牌下,性价比很高。
餐饮企业的这种行为,除了自救意义,从长远来看,这也显示了以外卖为代表的线上渠道的重要性,对品质餐饮品牌来说,这也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这就是变危为机。
借助互联网的不仅是餐饮,还有农业。疫情期间,物流不畅,影响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很多原本的供应渠道被打断了,大量的农产品上行通道受限,农产品的供需匹配,呈现出短期严重失衡的现象。本来的春节旺季,现在不少产区销量受到冲击,草莓、猕猴桃等在内的水果,尽管价格一降再降,但销路依旧受阻。
农产品不像工业品,可以有很长的库存期,很多农民欲哭无泪。不过,互联网新兴的商业模式,能够高效的赋能农户,农户通过线上销售,进行自救。比如拼多多的“抗疫农货”专区与补贴,就帮助全国近400个农产区的农民解决特殊时期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也保证了市民的供给。
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在疫情之中自救,这体现出了互联网的优势与商业模式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所谓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正在于此。
来源:红网
作者:刘远举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