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对于各高校来说,无论是网络技术条件限制等硬件条件,还是在线课堂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等软件条件;无论是对新技术手段不甚熟悉的高校教师,还是对自控力有限的高校学生,这样的调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从教师管理层面来说,其实难度不大。作为具体教学行为的组织者,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任务的担当责任心是无需培训的,传统教学中,他们制订教学计划,按时上下课,开展教学效果检查,既是一种职业他律和自律的结果,也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现。因此,要求教师开展线上教学,部分高校教师尽管会内心有不同的想法,但总体上,大家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目前,高校教师一直忙于学习各种直播和教学软件的使用,学校也在想尽办法,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信息化教学相对陌生的中老年教师群体,提供技术指导。
笔者最担心的是,学生能否从寒假的状态中苏醒过来,顺利进入到在线学习的过程中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不同,大部分没有明显的升学压力驱动,寒假的自我规划其实严重缺乏,家庭的相应监管既缺乏也不够精准,如同学生自己坦言:“在家里,爸妈想管我,但是不知道怎么管,管什么。”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很容易分散,上课走神、玩手机的很多,现在启动线上教学,教学效果的形成和学习纪律的监督更是大问题,难免形成“网络学困生”现象。
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独立性和自主性强。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的线上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要挺在前面,就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能也不可以脱离教师,因为有考试指挥棒的存在。大学学习的特点,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性为主,不必有过于琐碎的教学束缚;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要突出,不是总被教师牵着走,而是应该在教师引领下,在学习上的追求能够和教师平行,甚至是超赶教师。
有基于此,高校线上新学期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主角,驱动他们从懒散、被动的状态中尽快摆脱出来,有足够的精气神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来。首先,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转换,从被学生围观的“主播”,转化成围观学生学习的“监工”。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应该从摆脱“教学形式中心论”的线上教学定式思维,树立“内容为王”的教学设计理念。高校线上教学,不是要求教师表演做给学生看,而是要通过形式灵活的平台(包括QQ、微信等讨论群组),将学习的内容精准、扼要地展示给学生,然后安排他们课后开展任务驱动学习,教师执行“监工”角色,严格督促、检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学生的课后学习任务安排应该实体化、多元化,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挑战,形成教师便于督查,学生能力可以真正得到提高的学习成果模式。学习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行实操实践、资料搜寻整理、延伸阅读等方式,固化知识体系,并形成实践报告、章节总结、小论文等书面成果,并网络提交教师。
实事求是地说,只要教师能够针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严格监督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的结果逐一进行反馈,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了实现,学生也能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角。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