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分餐制”的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陈立 编辑:陈乘 2020-03-25 19:16:15
时刻新闻
—分享—

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已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因此,“分餐制”得以再度成为热词。

抚今追昔,早在2003年非典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中国饭店协会制定了专门的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不少地方也都出台了如何推进的指导政策。然而,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分餐制”被飞快地遗忘了。

灾难总是可以教育更多人,总是可以引发更为广泛的群体性反思。近日新华网就通过一篇报道发问:分餐制,落实真那么难吗?为什么?

传统的桌食、堂食的是中国博大精深食文化的一个部分。在这里,家人、亲人、朋友大家齐聚一堂、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一边共享美食、共享天伦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这也是中国社会独有的景象。

然而,从人民卫生健康这个角度讲,传统的桌食、堂食弊端很明显。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专家也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可见,其已成一种不太符合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改进,需要被移风易俗了。于是,极富针对性的公筷公勺、分餐制便应运而生了。毫无疑问,这是文明的一次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然而,要改变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谈何容易?一不小心就会落入“说者容易做者难”的窠臼,一不注意就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

公筷公勺、分餐制到底面临着哪些困难或障碍呢?一是观念的,二是技术的。显然,观念是内因,技术是外因,革新观念才是根本,改进技术则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观念相对容易改变,但群体性的、社会性的观念是极难改变的,需要付出更多更大、更长更久的努力。即使绝大多数个体的观念都转变过来了,还是要克服一些群体和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从众心理、面子思想等。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或体验,明明是自己不愿意甚至反对的事,但放到群体活动中去时,却常常因害怕非议,比如害怕被斥为抢风头、装高冷等,抹不开情面、不好意思而屈从于大众。因此,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制需要有榜样带头示范,需要有舆论营造氛围,需要有制度形成推力。

技术上也是有一些困难障碍的,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各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公筷公勺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照顾到传统习俗,适用条件相对宽松一些,因而比较适合宴席。而分餐制对传统习俗冲击很大,几乎是颠覆性的,适用条件更苛刻一些,目前更适合工作餐。公筷公勺建议每人一份,避免“手手相传”。当然这就意味着,筷和勺要多一倍。还要多出一道夹(盛)放的工序,还有就是一开始往往会记不住,公私之间的转换往往会混淆错乱。且同桌人都必须同时使用公筷公勺才有意义。分餐制面临的技术问题更多,一是厨师、服务员的服务方式有大改变,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二是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要完整性。三是自主、自助地分餐、选餐,顾客的用餐体验会更劳累一些。而如果提前由服务员分好餐,品种、分量等又无法做到针对性、个性化。四是“眼睛大肚皮小”的现象肯定会存在,浪费问题依然无法杜绝。

专家指出,“传染病爆发一次,分餐制就热一阵”。那么,这次我们能不能冲破这个迷阵呢?笔者认为,必须由党和政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统筹推进。否则就会大概率陷入同样的怪圈。让我们不因善小而不为,移风易俗,让利国利民的公筷公勺、分餐制的梦想照进现实吧!

来源:红网

作者:陈立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3/25/69071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