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义务教育不是筐,不能啥课都往里装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张瑜 2020-05-28 21:41:34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多起性侵未成年人事件引起公众关注。今年两会,多名代表委员就未成年人性保护问题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的建议,是将儿童的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5月27日《新京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两会代表委员关注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近来,不断有关于义务教育增开课程建议提出。比如,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将游泳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儿童性教育、应急知识与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生命教育、中华文明礼仪教育,以及繁体字、弟子规、京剧、国学、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代表委员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建言献策,其心可鉴,其情可明,值得尊重。

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增开义务教育课程,代表了一定的民意。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社会对孩子成长的焦虑心理和求全心态。大家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仿佛只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全了课程,就能把孩子锻造成无所不能的金刚之身,然后他们就能自如面对和化解成长中的风险和挑战。

笔者并不反对义务教育阶段增开防性侵教育课程。但不赞同一股脑以增开课程的方式,来破解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家庭和社会都负有责任。孩子成长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有的从课堂学得,有的从家庭获得,有的则从社会习得。通过增开课程破解孩子成长难题的思维,等于把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承担的育人责任,全部转嫁到学校教育身上,让学校独自承担孩子教育责任之重。

义务教育课程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课程都往里装。现在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教育实践充分检验了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基本适应孩子成长实际需要的。当然,课程内容有调整和完善的余地。但调整完善不是要把义务教育当成筐,然后往里面塞进大家认为有必要让孩子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和素养。这种求全思维有违教育规律。孩子无法承受无限制增开课程之重。现在我们一再强调要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建议义务教育阶段增开这么多课程,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这些课程假如都开设了,真的有益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很多增开课程的建议,都是基于一些个别的、少数的、非普遍的现象,来推导出义务教育应该开设这门课的结论的。这有点想当然。有些偶发情况,原因很复杂,无论是否开设相应的课程,都无法根本杜绝的。纵使开课理由充足,但再完美、再大而全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也覆盖不了孩子理论上应该掌握的万千知识技能素养。如果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建议给孩子开设某一门课程,我们是不是误会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不是要培养全能型人才,而是要教给孩子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将整个世界装进孩子的脑袋,有必要吗?可能吗?

育人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是增开几门课程那么简单。当前,我们提倡“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全社会都是育人主体,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各种育人元素,来达成育人的使命。事实上,代表委员建议的开课内容,很多都在现有的课程里有体现。比如,语文课就承载了德智体美劳的内容,里面有生命教育元素,有国学教育元素,有中华文明礼仪元素,有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等等。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必须挖掘课文的育人功能,将语文课变成素质全面提升课。

除了课堂学习外,对孩子而言,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在家长和他人的积极引导下,生活感悟,课外阅读、观看影视作品所思,参加社会实践所得等,都能给孩子以教育和启迪。无数点滴的启迪聚合在一起,就化为了孩子成长的力量,成为孩子知识结构、技能素养、人格品质的一部分。

义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绘画。老师发给孩子三原色的颜料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自己调出绚丽的千万种颜色,而不是发给孩子穷尽天下所有色彩的颜料。这做不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5/28/72983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