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老人代扔垃圾,人文关怀让法律执行有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陈乘 2020-06-03 18:23:45
时刻新闻
—分享—

家中垃圾不是这个满了,就是那个满了,而扔垃圾的道儿还变远了。代扔服务,让高龄老人垃圾分类不发愁。“阿姨,今天的垃圾我拿走啦。”每天晚上,北京海淀区曙光街道望塔园社区的志愿者,都会来到几户高龄老人家门口,帮老人代扔垃圾。(6月1日 《北京青年报》)

垃圾实施分类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统计,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对于生态环保都具有综合性效益。

垃圾分类处理是项系统性工程,从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处置流程,需要实行闭环式管理,其前提和基础是“前端分类”,即在每个家庭和小区就实行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后续的收集、存放、运输和无害化处理才会得已更好跟进,也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不过,垃圾分类处理涉及千家万户,每个群体面临的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者,囿于意识和身体条件等综合因素,在执行和落实上存在很大的难度,需要在普适性要求之上实行“特别关照”,让这些群体不被遗忘,则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才会更有保障。

时下,随着垃圾分类处理的全面推行和不断优化,包括小区内垃圾桶的设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实行集中化收集和清运,另一方面为了 更便于垃圾分类指导员开展工作,提高指导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效率,垃圾投放点的数量进行了极大的精简,部分居民的投放距离线被拉长,从原来的“就近投放”,变成了“还得走几步”的不便。扔垃圾的路变远了,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不过对年老体衰、出行不便的高龄老年人则是极大的挑战,混装投放可以减少出门次数,而分类处理则“由1成N”,成了部分老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垃圾若不能及时投放,对家庭是一种烦恼,也会降低老年人实行分类处理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节省时间和效益,更便于自己出门扔垃圾,则可能从分类处理再次回到混装了事。让高龄老人垃圾分类不发愁,垃圾分类处理才不会存在真空和空白,基础保障才会更加厚实。《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北京市户籍总人口的25.4%。这意味着每四名北京市户籍人口中就有一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群体如此庞大,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包括垃圾分类处理的不便性,都应当得到正视与积极回应。

为高龄老人提供垃圾代扔服务,既是普惠式要求,也是特殊性人文彰显,体现城市的温度。法律条文可以是冰冷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人文性,为每个特殊群体提供人文关怀,法律的实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6/03/73118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