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新认识《阿达拉》

来源:红网 作者:龚军辉 编辑:刘艳秋 2020-06-15 16:31:05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在高中就读时,认识了一位当时在桃江县文化馆就职的学兄吴健刚,他是一位狂爱着《神曲》和《浮士德》,开口闭口都要讲到兰波、叶芝、拜伦、雪莱的患着哮喘病的诗人。正是在他那阴暗而逼仄的住处,我第一次读到了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囫囵吞枣读完这部1801年问世的作品,留下印象的是北美美丽异域风光的描写和对原居民氏族血腥宰杀的惊心动魄的叙述。近三十年后再读到杨欢的译本,自然特别亲切。

《阿达拉》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酋长的女儿阿达拉因好奇并通过交流,爱上了在战争中被俘的印第安青年夏克塔斯,她两次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他于被杀,并与他一起出逃,在丛林中过着流浪的生活,直到被一位身残的老修士收留。以为即将过上幸福生活的夏克塔斯,不知道阿达拉因幼时体弱被母亲发誓许诺奉献给了神灵。阿达拉在爱情和誓言之间挣扎,最终为了不愿违背母亲的誓言而服毒自杀,而夏克塔斯遵照阿达拉的遗愿皈依了基督教。

《阿达拉》是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端的标志性中篇小说,其异域风光的描绘影响了几代人学习其行径冒险进入美洲,并效仿其创作大肆描绘异域风情的作品。15岁的雨果就立志说:“我愿成为夏多布里昂或什么都不是。”而不少自然主义作家,后来也在这部小说中找到灵感,称其为开山之作。我曾长期这么认为,但这次读后,我觉得将其称为宗教小说更为妥切。

不同于《神曲》《浮士德》《失乐园》《天路历程》《泰绮思》《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直接描绘宗教人物或信教者神异经历、皈依历程的作品,《阿达拉》通过对比塑造出了基督徒的崇高形象。作家既通过阿达拉的悲剧批判了原始信仰的荒唐乖谬,彰显了基督教的可亲可敬,又通过老修士的坚贞传教以及对阿达拉、夏克塔斯的信仰改变,表明这种宗教的巨大力量和无限前景。因而,从这个角度说,《阿达拉》是宗教文学中较早成熟的作品之一,绝非妄言。文本所具有的对于远离文明社会的宣传思想和没落贵族阶层的悲观厌世的情绪的表达,都是立于基督信仰上的。而他在后来把《阿达拉》编入《基督教真谛》一书中作为一节,也正说明他是将其作为宗教文学的。宗教,对于一个作家表达的影响力,在我的阅读视域中已经看过了不少,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都是有力的证明,而最近看到的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也非常为我所看好。确实地说,这种异特质,是文学大军中的异类,也是其特立独行的标志。而文学是个性化的,其特质正与其契合。也是在这个认识上,我认为,对于作品的宽容阅读和不同见解,都是可以接受的,评论家的工作是把其优势提取出来,指出其弱项,这样的批评才更具价值。

在我看来,《阿达拉》还继承有以列那狐形象为代表的法国市民文学的传统,故事曲奇,形象独特,背景怪异,想象丰富,这再次证明:文学可以跨越国度,但作家都是国家差别的。因而,文学的另一层意义即是寻根——寻找自己创作的动力,首先需要找到源泉,找到来路。对于民族文学的传统,进行阅读与分析是必须的。

夏多布里昂思想保守但创作却破俗骇世,这种矛盾对立在他身上完美体现,并不偶然。他少年时即接受了启蒙主义文学的影响,又曾两三年内处于谵妄状态,痴情于自己虚构的“文学的女精灵”,这构成了他一生的精神与存在分离。这或许也验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句话:伟大的天才,又都是疯子!

来源:红网

作者:龚军辉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6/15/73744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