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是弄虚作假太容易,还是“起跑线焦虑”太强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陈乘 2020-07-18 18:36:27
时刻新闻
—分享—

涉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研究“爆料”还在继续……继“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重庆高中生获奖论文与某硕士论文撞图”后,湖北武汉一项名为《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的获奖作品也陷入被质疑风波。至此,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遭质疑获奖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7月18日 澎湃新闻)

通过查阅历届全国青创大赛获奖名单不难发现,类似的“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而这些项目背后大多都有一双无形大手在操作,结合之前某大学教师帮助孩子修改成绩获取保研资格,以及近期云南一学生靠研究直肠癌获奖、浙江16岁的“神童”岑某诺日均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这些案例都反映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家长的培养观念出了问题,不自觉地把应对社会变化的恐慌和身处激烈竞争时代的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素愿望,出发点没有问题,有条件的自然也可以为孩子提供资源和服务,只要这些资源和服务合法正当,但利用专业知识和职务便利,帮孩子获奖、给未来“抢跑”,则突破了学术和道德底线,属于典型的造假行为,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更破坏了教育公平。

事实上,不断把“起跑线”前置,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恰恰是最坏的安排。在成才的道路上,获奖项目、个人履历屡现“猫腻”,体现的并非孩子身上的天赋异禀,而是家长的失职和失范。也许孩子本身有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但通过这样弄虚作假的方式去刻意放大、美化,将各类奖项作为向社会夸耀的资本,甚至失去定力,无异于揠苗助长,非但给不了孩子正面引导,教不会他们面对竞争的勇气、智慧及平和心态,还会毁掉孩子的成长,扼杀他们的未来。即便造假获得一时的荣耀,但靠成功学吹出的气泡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教育最大的禁忌就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人生的路很长,而且不止一条,只有慢下来,不再心浮气躁,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看,而不是自己的试验品、附属品或者工具,充分掌握孩子的成长节奏、兴趣爱好,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7/18/76811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