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你相信什么主要看你经历了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海波 编辑:化定兴 2020-09-12 18:05:11
时刻新闻
—分享—

说到做人的学问,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可谓资源丰富,比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君子成人之美”“入则孝,出则悌”等等。在古代,社会生活的总规范称之为礼,而做人,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就是礼中的核心。法国学者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把法律、宗教、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新儒家代表徐复观则称儒家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就是要人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因此,很多时候,儒家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或者内圣之学。

当然,提出诸多做人的主张,关键在于践行,这样方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在儒家典籍中,注重实践的论述不少。比如“听其言而观其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由此来说,我们的文化特别注重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行合一,能行方是真知。现在网络流行一句话:我懂得那么多道理,怎么还是过不好人生?这其中原因复杂,但知行不一是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一个人懂得道理而没有去践行或者说有些道理践行起来难度大,那么,知与行实际上就分离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并没有停止吸烟,这就是懂得道理但没践行;以德报怨的道理有利于缓和人际关系,但能做到很少。

其实,知与行的冲突是永恒的,它反映了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内在紧张。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出现抉择的困难,就与这种紧张有关。这种紧张有时是由于文化价值陈义过高,有时则因为现实秩序过于混乱。学者殷海光曾注意到中国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的冲突问题。他举文天祥的例子说,按照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论,文天祥是朝廷大臣,就应该“慷慨赴死”;可就人的求生欲而言,他最好还是投向敌人保全性命。

不过这种价值较高的情形毕竟少见,我们当下的主要问题在于是非界限的模糊与价值体系的紊乱。你看,湖南省长沙市疾控中心原主任陈发明就信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认为“党纪条规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学者余英时曾指出,如果用“道”来代表理想的超越世界,人伦日用来代表现实的人间世界,那么“道”即在“人伦日用”之中。但是人伦日用只是“事实”,“道”则是“价值”。事实和价值是合是离?又合到什么程度?或离到什么程度?完全要看每一个人的理解和实践了。要靠个人的理解和实践,那么就与一个人的禀赋与价值观密切相关了。如果“事实”和“价值”相合还好,一旦出现违离,就容易导致人出现价值的迷茫。比如很多人承认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的东西,但如果这种文化只存于圣贤的话语里,而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命体验,那么,这种文化就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这种情况下,指导中国人行动的很多时候并非“价值世界”中的美丽箴言,而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是大家学习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是大家用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大家学的,但用的时候简化成了“少说多做”的办公室学问,而需要拍马屁的时候,那嘴是一点不会含糊;君子成人之美是大家学的,但实践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开始认定的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转身就学会了尔虞我诈……知与行时常处于分离状态。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一些问题的认知上就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看法。你说的是价值世界的应然,他说的是人间秩序的实然。凡是没有得到他生活经验验证的东西,那都是不可相信的。更加让人忧心的是,不少人只在乎在现实世界中的成与败,无所谓价值世界的是与非。所以,有的人倒是能知行合一,但并没有得到世俗社会的认同,还会受到一番揶揄:你懂那么多道理有什么用?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现在,我们常说要文化自信,可这并非说说那么简单,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所认同,并践行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比如虽然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自律与自觉,在治国理政上左支右绌,但一个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于人于己总不是坏事。如果只是沾沾自喜于哪些悠久的历史和汗牛充栋的典籍,而对文化中的价值视若无睹,甚至大肆践踏,那么,文化只会成为一个装饰物,供人附庸风雅罢了。

来源:红网

作者:海波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12/83009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