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与国,走向生活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2020-10-01 16:56:02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天同时是中秋节和国庆节。家和国,静和动,传统和现代,清风朗月和火树银花,万家灯火和国泰民安,两个节日在特殊的2020年走到了一起。

节日,是一种“期待”和“祈愿”的仪式。每逢节日,许多人便可以抽脱于忙碌纷繁的日常,享受那弥足珍贵的乐趣。中国人在节日里许下单纯的心愿,期待不再有豺狼虎豹和洪水疾患,期待保留远古传说中的美好,期待“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未来。如果两个节日恰逢一日,那么这种共祝同庆的精神密码,将保留得更加长久——特别是家与国的同庆。

2020年的家与国,有着更加特殊的记忆。也正因为这种特殊的记忆,当下的节日,才更让人汇集百味于喉咙心头。

这段特殊记忆的起点在哪里?我们不忍心追问这个问题。对家与国来说,这是一段灾难式和烙疤式的记忆。太多的家庭,失去了他们的所爱,留下了长久的伤痛;更多的家庭,则把他们的子女送到抗疫前线,或让他们的子女继续留在维持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各条战线。千千万万个素不相识、彼此陌生的家庭联结在一起。每个家庭的努力,就是举国的努力;举国的努力,就是每个家庭的努力。家国携手,顽强而努力地走向正常的生活。

在这段记忆中,无数年轻人也在重新思考他们的前途和命运。被拨乱的生活时钟还在一点点被修正,但永恒不变的社会时钟,却已催促着他们走向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无论这一过程中夹杂着多少迷茫、紧张和慌乱。他们来自一个个原生家庭,也即将组建新的核心家庭;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南北穿梭,在本职岗位上也将不知不觉地担负起共同体的责任。这个“双节”,很多年轻人踏上回家的列车,还有很多年轻人依然选择驻守异乡。生活的常态,一贯便是如此;人生的列车,仍能平稳进站。一代代人,匆忙而有序地走向正常的生活。

我们从不忽视每个家庭的特殊性,就像历史学家兰克说的那样“从特殊性入手,可以上升到普遍性;但从普遍性,就无法回去直观理解特殊性了”。诚如斯,我们依然期待着决胜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家庭都不能少,让每一个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新生活。同样,我们也从不忽视宏大叙事的公共性,就像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说的那样“不断联系个人关怀与公共议题,而且所有重大问题都必然放在历史(时间)的视野和全球(空间)的架构中考察”。每一个家庭,都应该也必然要拥抱国家与时代的命运,同甘共苦,自成有机。

对未来的生活,我们从未有过过度的奢求;但无论真实的生活如何,我们都会热切地拥抱它——没有“欢饮达旦,大醉”,也可以静静地“走向生活,兼怀家国”。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0/01/84671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