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鱼泼不明液体高价卖,“野生好过养殖”的思维应当改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珂宇 编辑:张瑜 2020-10-09 21:54:5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网友爆料称黑心商贩用不明液体给鱼上色,将颜色发黄的嘎牙鱼当作野生江鱼高价售卖。(10月9日 齐鲁网)

将养殖鱼当成野生鱼高价售卖的例子屡见不鲜。据报道,查干湖景区相关人员曾把人工饲养鱼放进湖里,放养大半年后又捞出来当成野生鱼在景区内售卖。哈尔滨“北岸野生渔村”,也把人工养殖的鳇鱼当成野生鱼售卖,“天价鱼”饭店的名号闹得人尽皆知。

此类欺骗行为为何一再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市场需求旺盛,大众“野生好过养殖”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

事实上,野生并不一定优于养殖。首先,单从口感上来讲,野生动物通常依赖“逃跑速度”取得生存机会,生长周期也更长,所以它们肌纤维发达,脂肪含量少,口感更筋道。对比起来,野生鱼更有嚼劲,而养殖鱼更细腻。但口味是个人主观偏好,不能片面断定“野生动物一定比养殖动物美味”。

其次,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得不到保障。野生鱼的水体,很可能有各种重金属污染,在山川沟壑之间,也有更多的寄生虫生存。众多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可能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影响野生动物的安全。而在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下,养殖标准有明文规定,从养殖者自身健康、养殖规模到治污设施、生态养殖条件等,养殖业比我们想得更规范,国家对养殖药物类的管控也已经非常严格,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至于现代人关注的营养价值,实验数据表明,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优于养殖动物。单从鱼来说,其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鱼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鲜味主要取决于鲜味氨基酸。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中心与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做的对比实验显示,养殖鱼的上述指标均高于野生鱼。此外,野生动物更长的生长周期,还会导致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营养价值不会多,毒素也不会少。

商家对野生动物的过度炒作和个别案例,导致了公众对养殖业的误读,造就了“野生好过养殖”的饮食思维,使得野生动物市场繁荣,也衍生出越来越多见不得光的交易。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疫情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对野生动物有更理性的认识。

文/姜珂宇(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珂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0/09/84748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