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青春期教育”到“性教育”:扯开无知的遮羞布

来源:红网 作者:梁晓菲 编辑:陈乘 2020-10-20 16:11:0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原来的72条增加到132条。其中第三章第十四条中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据悉,这是首次在国家正式立法层面直接提到“性教育”。长久以来,我国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文件中多使用“青春期教育”。此次“更名”,将性教育的地位抬到了空前的高度,有了合法性和强制性的加持,中国性教育将逐渐跨越“把无知当纯洁”的观念阻碍,从幕后走到台前。

“青春期教育”一词带有强烈的历史发展烙印,虽然曾经对性教育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它的表述实质上以一种以偏概全的方式,将性这一严肃而宏大的课题定义为某种行为或者某一年龄段的事情,以看起来美好的方式维护着人们根深蒂固的“谈性色变”观念,阻碍着家庭、学校性教育的开展。

大多数中国父母抱着“小小年纪不需要知道这么多”的心态,由于“害臊”难以启齿,只以“在垃圾桶里捡来的”等说辞回应孩子们对自己来源的好奇,将他们早期对身体的探索扼杀在摇篮中。而很多幼儿园、小学等生理健康课程也由于“青春期”的年龄划定得不到重视,无法帮助孩子们形成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到了成长发育期,笼罩着青春期朦胧美感的学校性教育更是让无知渗透在每个课堂,因为不雅而不提性器官的名字,因为敏感而不让男女生一起上课了解不同性别的身体,因为羞耻而不让把图片投影到教室里等情况,常常引起网友吐槽。

许多孩子因为不知道什么是侵害行为、不知道如何讲述性侵害的过程、没有“能说话的人”选择了沉默。可以说,家庭和学校的“禁欲式”性教育筑起了缄默的高墙,性教育的错误和缺失,阻碍了孩子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也切断了他们向外求助的道路,最终将导致孩子们的失语。

由“青春期教育”走向“性教育”,意味着关于性的教育将由青春期向全生命周期发展,需要父母、老师在青春期前或者更早就扯开“把无知当纯洁”的遮羞布,弥补以往儿童性教育的缺位,去读懂孩子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对于两性、对于身体、对于自我的认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有关尊严、自我保护以及亲密行为界限的教育,这些将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拉起“事前”警戒线,让他们在面对欺凌和侵犯时能够勇于说不,改变他们在暴力前完全被动的地位。

“性教育”较“青春期”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生理教育,也是关于人的一生不同年龄的价值观教育,不仅关乎人的生殖与健康,更关乎社会性别、亲密关系、社会角色、个人隐私与安全,这是都是形成完整人格所不能缺少的教育。近年来,女性在家庭暴力中的生存困境和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性生活引起人们巨大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伤害,本质上是专业、全面性教育缺失导致长期性别刻板印象和少数性群体的边缘化造成的。学校、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将给性教育行业带来希望和信心,帮助从事性教育的工作者从遮羞布后走出来,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推广更合理的教材,完善学校的性教育内容,给他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帮助他们更顺利地推进性教育的研究、实践和普及。

传统性教育文化及观念阻碍人们谈论性,这种羞耻来源于无知,而无知的根源是狭隘和片面的知识输入。如今,法律已经迈出了扯下遮羞布的重要一步,笔者相信,更全面更包容的性教育会将重新定义学生、家长、老师对于全面性教育的认知,他们也会影响更多身边的人,共同守护儿童的健康,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

文/梁晓菲(苏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梁晓菲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0/20/85315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