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公证书办理难银行存款无法取出”问题线索,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进行了实地督查。督查发现,群众反映情况属实,惠州市惠阳区公证机构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导致群众七个多月无法办理继承公证。(11月5日《中国青年报》)
事情很简单,过程很复杂,服务很糟糕。惠州市惠阳区陈先生的父亲,于2020年2月28日去世,之前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惠阳支行留下7万余元存款。就这7万元,让陈先生从3月以来,一直奔波于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和居委会之间。其中,公证处一家就来回四次,最终陷入僵局,直到督查组介入,才在政府的协调下使问题得到解决。
表面看,各家都有自己的理由,也有自己的依据,更有“尚方宝剑”。实际上,对当事人来说,却都是死结,是死循环。再怎么跑,再怎么求情,也走不出这样的死循环,走不出如何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死胡同。就算陈先生能像孙悟空,变出一个父亲来,证明陈先生是他的儿子,按照有关方面的工作态度,他们还会追问,你凭什么证明他是你的儿子,医院的出生证明呢?有没有做DNA呢?做DNA,可能还要证明。转来转去,陈先生就只能放弃7万元的继承权了。
“放管服”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解决诸如“我爸是我爸”这样的死循环问题,就是要在政府服方面提高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支持企业发展。但是,从惠州市惠阳区这次群众反映的问题来看,“放管服”改革在执行层面,确实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如督查组的提出的整改意见中所说的,陈先生遇到的“循环证明”问题并非偶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源在于基层政府相关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但凡心中有民,即便政策上存在一些矛盾,也一定会主动帮助群众去解决,帮助群众寻找解决的路径,而不是让群众一次又一次地奔波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让群众反复做无用功。因为,在户籍制度尚没有取消的情况下,陈先生提供的与父亲共同落户的户口本,就足以能够证明两人的父子关系,而不要再让陈先生东奔西跑。可是,有户口本也没用,还要派出所提供户籍关系证明,那要户口本干什么呢?显然,这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难人民。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个案,但决不能认为是个性问题。个案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在服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服务问题,从任何一个细节中都能得到充分体现,也能成为政府在为企业和群众服务过程中的肠梗阻,成为企业和群众心中的痛点。
必须承认,“放管服”改革在给企业和群众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去越来越多积极因素的同时,也确实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真正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去做,仍然把服务当作权力,或者将过去的有偿服务异化成今天的不作为、乱作为。
7万元的遗产继承问题,要惊动中央督查组才能解决,可能不再是一件小事,而是反映了执行力不强的大事。要知道,政策也好,决策也罢,生命力就在于执行。只要执行不到位,执行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政策的执行和决策的落实就都会打折扣,就都会影响中央政策与决策的公信力,就会影响企业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所以,广东惠州的这起事件,应当成为各地共同思反思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认真检查对照本地在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措施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何才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发生,从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通“放管服”改革的各种堵点,畅通政策和决策执行与落实的经脉,避免因为少数地方、少数部门的工作不到位,影响整个“放管服”改革的效果,真正把“放管服”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共同架起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桥梁。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