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确诊女孩信息被泄露遭网暴:莫让情绪成为另一场“疫情”

来源:红网 作者:吕行 编辑:张瑜 2020-12-10 00:01:4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8日,成都20岁女子确诊新冠。官方通报的行程信息显示,该女子曾多次辗转多个酒吧。消息一出,该女子立即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不仅被攻击“不检点”、被调侃为“转场皇后”,甚至连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在酒吧所发朋友圈等个人隐私信息也被人肉搜索后曝光。更为荒谬的是,后续报道证实其朋友圈系冒用,被冒用者已报警。

疫情的局地反弹让人提心吊胆,但随之而来的信息泄露与全网调侃,则更令人不寒而栗。信息获取逾越了公共与私人的边界,并在公共平台上病毒般快速而广泛地传播,“被偷窥者”成为了恶意猜测、口诛笔伐的网暴对象。可以说,战胜了一切事实的情绪判断,也在这次风波中成为了另一场疫情。

如果仔细梳理时间线就会发现,该女子的祖父母在12月7日被确诊,该女子在第二天旋即也被确诊。但是该女子所谓出入多个酒吧的活动集中在7日之前,那时并不能断定她是否携带病毒,也不能断定其是否为密切接触者。所以,对其“到处乱窜”造成潜在隐患的判定,虽然可能在结果上有一定正确性,但这种“马后炮”式的、对于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是否携带病毒的女子的指责,是否有些过于“未卜先知”了呢?从事实层面来看,该女子事先并不知情,在确诊后也详细上报了自己的行踪,在对公共防疫责任的承担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网友似乎总觉得不够“详细”,也不够“解气”。七个地方,千余可能的密接……疫情可能再度出现引发的恐慌与对该女子的愤怒战胜了事实判断的理性:似乎不找寻一个出口,找到一个“罪魁祸首”,就无法排遣心中的愤怒。在情绪的主导下,女子的个人信息、朋友圈被扒得一干二净,一切因愤怒、忧惧等情绪而产生的“口水”全都落在了这个女子身上。

情绪可以理解,但请不要非给它找一个不合适的、可能伤害他人的出口。当谣言模糊了事实,揣测替代了求证,窥私赶跑了尊重,情绪战胜了理性,那么,一切误读都有可能成为令女子百口莫辩的“证据”。在“可能造成感染”的愤怒情绪主宰了一切的情况下,“疫情下谁还管你隐私不隐私”的无赖逻辑,反倒成了“公共责任感”的体现。在此种逻辑的支配下,私人边界被无情践踏似乎拥有了“正当性”。但事实上,疫情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保护从来就是并行不悖的。为了公众安全,需要公开一定的行程信息,但这绝对不是网友可以“顺藤摸瓜”窥探无关隐私,并对他人私生活“品头论足”的借口。用愤怒情绪当做“公共借口”,赋予窥探他人身份信息,是典型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表现。

如果说,这种隐私侵犯还只停留在小范围层面,那么在情绪作用下,隐私信息被病毒般地疯狂传播与恶意揣测,则无疑是一场更大范围的情绪疫情。同样,在情绪的主导下,窥探隐私的下一步就是歪曲与捏造事实。人们不仅用歪曲过的事实来印证对于“女子是罪魁祸首”的判断的合理性,而且为了强化这种认知主动进行事实捏造来达到目的,对于他人朋友圈截图的盗用,恰恰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一个“无心之失”的人来说,如果公共层面无法进行苛求,那么把矛头指向“私生活”或许是情绪主导下找到发泄出口的一条“捷径”,而这个捷径,代价是对一个被硬生生闯入私生活的感染者的持续性谩骂攻击。

当情绪成为一场“疫情”,它造成的伤害可能并不亚于新冠。对于窥探隐私乃至造谣者,不能抱着“量大难寻”的畏难心理,封几个号了事,必须追根溯源,让“重锤”敲到“源头”身上。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情绪疫情”的感染者恢复心理健康、逐渐走出“网暴”阴霾也是关键一环。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事件,人们应当意识到:如果“泄洪口”找得不恰当,那么情绪的洪水对一个人造成的可能是灭顶之灾。

不要让情绪成为另一场“疫情”。当我们能够摒弃那种“为了疫情防控可以无边界地窥探一切”的思维,在事实面前学会克制愤怒、抑制恶意,或许能给这个同样是受害者女孩一点同情与宽容。

文/吕行(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吕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2/09/86926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