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健康险“短险长做” 戴上“紧箍”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张瑜 2021-01-13 21:32:16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吴睿鸫

保额虚高、搭售停售、“短险长做”……“网红”百万医疗险疾驰的同时,销售乱象更是层出不穷。1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短期健康险“短险长做”等乱象下达禁令,严禁保险公司通过异化产品设计,“短险长做”误导消费者。(1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所谓健康险“短险长做”,是指一些保险企业利用参保人信息不对称,将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来销售。

这类保险业务,由于在参保时审核过松,理赔时审核过严格与苛刻,一旦赔付率超过预期就停售产品,有些产品拒赔率高达50%乃至60%,这不仅扰乱了保险市场经济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短期健康险,由于保费缴费相对低下,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保费逐年递增。眼下,短期健康保险,正逐渐成为不少消费者购买保险的首选。《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百万医疗险的用户规模将突破9000万人,市场渗透率为7.4%。基于此,预测百万医疗险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保持每年25%-40%的增速,到2025年,全市场保费规模将达到2010亿元。

然而,与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健康险出现了“短险长做”等销售乱象。主要表现在,一则,通过包装设计,来诱导消费上当。短期健康险原本是在1年及以下,且不保证续保,个别保险公司通过异化产品设计,故意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易与长期健康保险混淆的词句,来误导消费者。二则,部分产品缺乏定价基础,保额虚高;三则通过不实宣传,让吸引消费者购买。

从短期来讲,健康险“短险长做”,会给保险行业带来业务量的急剧攀升,赚取不少真金白银,表面来看,保险企业的确受益了。但从长期来讲,由于侵害了参保者的公平交易权,自然会降低消费者忠诚度,用脚投票,这意味着,通过所谓“坑骗”所得到的保费回报,要远比保险公司受到的经济损失大得多。

因此,银保监会出台的制度安排,譬如,严禁把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进行销售;再如要求保险公司每半年披露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整体赔付率,接受社会监督等,通过严密的监管制度,给健康险“短险长做” 戴上“紧箍”,让保险企业拥抱监管,可谓恰逢其时。当然,消费者在购买健康保险产品时,也要增强防范意识,既要关注产品的价格,也要关注产品的长期保障功能和保障水平,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1/13/88332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