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红峰
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流动性较低的群体,然而在城市化、老龄化进程显著加快的今天,中国有一类日益庞大的城市老年流动人口值得关注: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他们像“候鸟”一样离开家乡“漂”至陌生的大城市,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两地分居、异地医保等问题。随子女流动,身体和心灵处于“双重漂泊”的随迁老人构成当今老龄化中国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图景,被称为“老漂族”。 (1月14日《光明日报》)
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据较2016年近1800万相比,呈持续增长趋势。他们远离故乡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后,面临身心漂泊的境况。由于随迁老年人养老地点发生改变,他们的社会保障环境会发生相应变化,如会面临养老金异地结算、异地就医、 社区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许多“老漂族”无法享受异地医保,到很多药店买药也用不了医保卡。此外,不少“老漂族”心理也处于亚健康状态,离开熟悉的朋友和群体,让他们产生深深的孤独感。
“老漂族”现象一时难以改变,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想方设法化解“老漂族”的身心漂泊之痛。
首要的就是推进就医结算“互通”。目前,我国已经有31个省份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年来,政府还着手推动各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试点工作,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开通了国家平台线上备案。然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还尚未普及至全国范围,对于随迁老人而言,“就医难”“就医贵”仍然是当下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此,要优化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业务协同管理模块,探索建立问题协同处理工作机制、全国费用核查机制和跨统筹地区参保信息比对核查机制。实行数据共享,扩大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国家平台的覆盖范围,为“老漂族”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
还要推进养老金结算“互通”。“老漂族”因为生活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下,在生存问题上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保险上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养老保险问题。而养老金账号都是以省为单位来进行统筹,各地养老金的比例差距巨大。建议将尊老金、城乡养老补贴等方面统一全国标准,实行全国统一登记和结算制度,公平对待全体老人。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帮助“老漂族”融入迁入地。例如,北京房山区开展了“结伴同行不寂寞”为主题的随迁老人社区融合项目,该项目除了组织随迁老人参加活动外,还建立了随迁老人社区档案,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
最后要推进“时间银行”养老“互通”。“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年轻人或低龄老人为高龄尤其是空巢老人提供看护、陪伴、助行、助医等生活照料类服务,并存储服务的时间,在自己进入老龄后可以用之前存储的时间进行兑换,实现互助养老,爱心循环。近年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引入“时间银行”这一社区养老概念。“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目前正渐趋社区常态化。如何让“时间银行”也惠及“老漂族”,建议全国出台相关政策。
孟子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让全体老年人包括“老漂族”都拥有幸福、安康、有尊严、有意义的老年期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只有政府、社会与家庭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好“老漂族”这个社会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王红峰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