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里飘出的年味,透着新的生命力

来源:红网 作者:王磊 编辑:陈乘 2021-02-08 15:43:45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王磊

年的脚步,愈发近了。新的一年,又有了新气象。近日,据《人民日报》报道,杨柳青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以传统年画题材为蓝本,创作了抗疫主题年画;90后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兰,让苏绣跳出画框,附在腕表、手机壳、耳环、卡包;平定砂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宏亮,则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砂器的制作过程。

一众“非遗”的积极转型,再一次告诉我们,年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年味也是在不断演绎变化的。我们既不能彻底丢弃那些传统习俗,也不能一味固守一成不变的模式。比如流行了千年的“爆竹声声辞旧岁”,如今因为环保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少,就需要探索新的方式。

其实,年味的转型还面临一个更大的背景:近几十年来,我们是从农业社会出发,迅速跨过工业社会,来到商业社会、信息社会。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一些年俗,突然失去了生存根基,因此造就了一批年俗的流逝。例如,人们纷纷进城住了高楼,而不在是农家小院,香蜡纸炮一时便失去了用武之地。

类似的情形,也不止出现在春节里。小时候过清明节,笔者老家就有门头插柳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插在屋檐下,还有“预报天气”的功能,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而过端午节,则有门头插艾草的习俗,为的是驱瘴避邪。

但是后来,不知是因为经济林的推广,导致柳树和艾草急剧减少;还是因为农业科学和天气预报的普及,导致人们越来越不信奉这些祈福的方式,习俗渐渐走丢了。这些,其实都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导致年俗的流逝,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年轻人不喜欢了”。

近年来,国潮品牌不断涌现,大街上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共振后苏醒的表现。而这背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年轻人在推动。前不久发布的《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就昆曲而言,在所有年龄段的快手用户中,00后的发布偏好度是最高的,其次是90后;琵琶也很受90后、00后作者喜爱。

所以,对于流逝的年俗,我们要一份为二地看待。对于那些和现代文明不相符的,大可以让其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自然流逝;对于那些仍然有着文化价值的年俗,不仅要加以保护,更要积极推陈出新,用新的方式、新的载体、新的理念让其焕发生机。让苏绣飞上手机壳、卡包,就是典型的年轻化思路。

当下,“非遗”助力年味的宣传越来越多,也确实增添了不少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年俗。但一定要认识到,这种改变,不该是年味不够、“非遗”来凑,而是那些年味本身就蕴藏在文化遗产里,我们此前却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让“非遗”融入年的血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

来源:红网

作者:王磊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2/08/89875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