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人情”成为债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陈乘 2021-02-16 17:00:29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唐剑锋

在当下,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这人情已成为“欠下的债”;不仅要“还”,有时还要“连本带息”一起“还”。当人情成为“债”时,还有多少“情分”?很多地方,原本正常的人情往来,在成为“债”后,就不见人情了。

最早的人情,原本情真意浓。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有这么一说,叫做“传换”。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比较困难,遇到谁家有事,乡里乡亲会出来帮一把,“有钱的帮钱,有人的帮人”,叫做“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帮助这家遇事和花销较大人家度过灾荒或困难。这个好,受援家人会铭记在心,等人家有什么事时,一定会“传换”过去。“传换”使乡里乡亲越走越近。

后来,“传换”变成了一种排场,一种面子,一种虚荣心。当“传换”不再纯真时,这“人情来往”也便成了一种“还债”行为。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深入某中部省份一个村,对“人情往来”进行实地调查,蹲点中发现,礼尚往来的宴席看似一笔平衡账,实际上家家户户都在亏。难以停下的人情往来已成部分农村家庭沉重负担。在村民心中,大小宴席人情往来似乎是一笔平衡账——这次送出去的礼金,下次如数还回来。

当他们仔细盘算时,却发现咋算都吃亏。64岁的村民老宋每年的人情礼金开支都在一万元以上,上次家里操办宴席还是儿子2015年买房,一共收了不到3万元礼金。但是这几年他参加各类宴席,已陆续支出礼金接近6万元。老宋说:“年年在支出,费用越来越高。总体算下来,实际上是亏了,而且亏得远了。”记者蹲点的这个村庄,曾是一个山区深度贫困村,耕地有限,土壤浅薄,勤劳的村民只能从土地里刨出稀薄的收入。这些本来就稀薄的收入,在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中越“传”越少,越“换”越不出息,也压得很多家庭喘不过气来。

这收礼和上礼的“传换”,不是如同紧紧咬合的齿轮一般吗:既然是人情往来,就一定是有礼金来,就得有礼金出。在很多人、很多村民的潜意识中,有一种“规则意识”:以欠礼金为外在表现的“欠人情”,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就是本人有事,实在脱不开身参加宴席,那礼金是一定不能少的,这叫礼尚往来,也叫不缺人情。

“礼尚往来”这个明规则,就这样变成了刹不住的恶性循环。很多人,也知道这样的“人情债”不还不行,这样的人情往来没有钱不行,就是阻止不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站出来抵制;很多人是一边反对,一边又找借口举办宴席,让“传”出去的礼金能够收回一部分,弥补亏空。在这样的心态和习俗下,明知是陋习的“人情债”,在无可奈何的往来中,就是一直刹不住车。

人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缺席,此情是人间真情意。但是,人情要是与礼金捆绑在一起,纠缠在一起,甚至与权力、权势捆绑在一起,纠缠在一起,就一定会变味,变得不再纯真。只有把情从钱的捆绑,纠缠中剥离出来,才能重新回归最初的“传换”本意中。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2/16/90002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