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教保研”应当纠偏,而不可因噎废食

来源:红网 作者:江欣泽 编辑:化定兴 2021-03-14 16:38:06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jpg

近日,有网友发帖指责大连理工大学的刘某源同学,称其在云南龙陵一中支教期间,在微博上发布辱骂学生“笨蛋”“怎么会这么笨”“智力肯定不健全”的博文,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团委发布《通报》,对日前网友反映的问题进行回应,取消了该学生的保研资格。

目前,部分网友依旧在讨伐这个学生。但我认为,没必要过分诘难这个学生,甚至攻击大连理工这所学校,因为这种事情不是个案。“支教保研”早已不是第一次“翻车”,在2020年12月就有网友曝光,东南大学支教团中有某位男生对学生采用了体罚的手段,用脚飞踹了学生,教育部门也对此进行了处理。

因此,掐芽不如治壤,与其揪着当事人的人品诘难不休,不如想想这种事屡次发生,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

很多人选择把矛头对准了“支教保研”。“支教保研”是指本科学生去支教地区支教一年,之后就可以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有人认为“支教保研”本身就不合理,让教育变成了一场功利性的交易,也导致了相关不良影响的产生,因此要求取消这种制度。

但是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此,“支教保研”本身没有错。对支教者而言,的确有人热爱教育事业,希望能帮助到偏远地区的孩子,那么保研资格作为奖励,也是合理的。对于偏远地区而言,也能够补充当地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如果这一系统顺畅、合理地运行,就能实现互利互惠的双赢。

可惜的是,这个系统的运行出现了一些偏倚。当下的问题不在于“支教保研”这个制度不该存在,而在于它不够完善。那么解决措施其实是纠正偏倚,而不是因为出现了一两个反面案例,就要将其全盘否定。毕竟“支教保研”的队伍中也有许多优秀人才,他们真正让偏远地区的儿童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治本,规避下一个“刘同学”的出现?

首先,需要提高筛选机制的合理性,让素质更高的学生拥有资格。这样一来,支教者至少都能够负责地完成支教工作,让孩子们受到更好地对待。因此,高校对于“支教保研”的考核筛选,应该更注重个人思想品德的考察,深入调查学生的品性,做好基层调研以求得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能仅限于走个形式、流于表象,这既是对其他候选者的不公平,也是对支教地区孩子们的不重视。

其次,高校也需要配备相应的培训。当教师需要考教师资格证,这就是一个门槛设计,即使支教时间短,但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应该达标。无论是辱骂学生还是体罚学生,本质上就是缺乏作为教师的应有素养。

实际上,当前已有许多高校对“支教保研”配备了相关培训,中国人民大学就要求支教团团员在大四时前往人大附中、人大附小等学校做助教,并在暑期进行短期的支教培训。这种培训是必不可缺的,能让本是学生的支教者转变心态,了解到身为“教育者”的自己肩负的责任。

同时我认为,培训也需要重视给支教者做心理建设,说清支教地区的现实情况,讲明教育落后和经济落后之间的关系,而非一味进行奉献青春光荣等精神层面的感化。还要告诉学生如何跟孩子们相处、如何解决教学困难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真正提升支教者的教学素养。

最后就是评估。当前“支教保研”的竞争主要分布在报名阶段,一旦通过,保研就几乎十拿九稳,学生也可能因此会在支教过程中有所懈怠。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加强支教期间的评估机制,如参加“支教保研”的同学之间互评,学生们打分,领队定期考核等,不合格的学生取消保研资格。在这种适度竞争下,我们虽然仍旧无法控制支教者的想法,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在言行上更符合”老师”的标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能够如沐春风。

在“支教保研”的群体里,有像刘同学这样的人,但也有怀着赤子之心,希望能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因噎废食不可取,我们没有必要对“支教保研”制度全盘否定。更重要的还是去纠正制度的偏倚,摆正“支教保研”的天平,这样既能拓宽高校人才接受进修教育的途径,又能补充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实现双赢。

文/江欣泽(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江欣泽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3/14/90891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