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JK女孩菜市场走秀”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视频里,几个身穿不同款式JK制服的女孩子在老旧的菜市场走秀,引起了路人和摊主的围观。不少路人表示不知道这是什么衣服。一位JK模特称,喜欢自己穿的衣服,但会在意老一辈的看法,参加这场走秀是为了倡导穿衣自由,让大众理解年轻人多元的审美。
随后JK女孩的T台走秀是否合理成为了网络上人们争议的焦点。支持者认为,“厦门菜市场走秀”的初衷是部分JK爱好者为了消除受众对穿衣风格的误解,以及推进大众对这种小众穿衣风格的认同而设计的展示;而包括JK圈内外的更多的反对者们对这种说法并不买账,认为菜市场举办“走秀”,在路人眼中显得怪异且令人尴尬,JK女孩们“站”错了地方,这场不论场合的走秀不过是一种哗众取宠,因而遭到了圈内外多数人的批评。其后,走秀模特发表声明,这场活动并非自发组织,而是购物平台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产品推广而展示制作的宣传片。
一场商业营销,引发了主流文化和小众文化的碰撞。
事实上小众文化的消费潜力,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展示已经屡见不鲜。2021年,B站百万Up主“机智的党妹”一身Lolita 登上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小众文化走进了大众主流视线;“创造营”“青春有你”等大热节目使校园风服饰迅速刷屏,成为小众文化走向大众的标志。据IT桔子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二次元服装市场消费报告》显示,包括JK、汉服以及Lolita等服装规模在2019年已达135.2亿,且此数据表现强劲,正稳步上升。未来,大家口中的“三坑”(JK、汉服、Lolita)也正在成为未来服装消费趋势。而其中,JK制服消费在这“破产三姐妹”当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市场潜力稳居首位。
JK女孩菜市场走秀一事,并非单纯的非小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突,而是商业平台想要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而使用的一种营销手段。在小众服饰,乃至更远层面的小众文化消费市场里,商业凭借着它灵敏的嗅觉,披着寻求文化认同的外衣给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可以归结到小众文化自身的个性属性。小众文化作为一种“多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大众文化过剩、被卷积压的大背景下,在需求胀满、需求匮乏的冲突困境里,凭着互联网对文化生态构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其个性鲜明、反大众、反传统的独特文化态度,使得“行为合理”成为了它的代名词,“多元包容”成为其应有之义。于是商业资本凭借着它天然的“政治正确”迅速入侵,通过营造消费“文化圈”的方式,鼓吹文化符号消费。
一场商业营销,将原本“是否应该在菜市场走秀”这一公众性事件最终上升到“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冲突的性质,反过头来看,却不过是商业资本凭借着“小众文化”的“政治正确”转移矛盾和公众视线。也许,对于一部分圈层内部成员而言,“厦门菜市场走秀”的初衷是为了获得大众的理解,但随着商业主体入侵小众文化圈层,凭借着“小众文化”这个标签作为保护色,反使得圈层内部成员丧失了话语权,而商业的本质却是为了扩大消费群体,充其量是一场“蹭”JK流量的商业活动,反倒与前者初衷大相径庭。
回过头来,小众文化想要消解外界对自身文化的误解、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同,克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倒不妨试着在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坚守一颗平常心,试着去掉自身文化中的糟粕,融入本土,和大众文化共同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
文/朱华娇(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朱华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