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故把晦涩当高级,互联网黑话有何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许洪鑫 编辑:张瑜 2021-04-03 19:51:5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计划系列评论.jpg

最近,关于“赋能”“链路”“对齐”等互联网黑话的讨论很是火热。而当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这些略显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背后的真正含义时,就不难发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原来在当今的互联网行业,只要你有能耐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把具象的概念抽象化,用复杂来解释复杂,用抽象来阐明抽象,那么就能被美其名曰为“专业”。

比如,日常在和客户对接的过程中,如果你用到这样一句简单清晰的话语——“我们接下来将在几号几点在××发布什么内容,会用到××微博账号……”,客户听完往往显得十分抵触,甚至认为你没有好好对待这次工作。可如若换成:“我们先开篇预热,拉高期待值……然后借势发酵,引起围观,为营销赋能……”客户反而觉得“清晰多了”。

但是,换完之后,句子的意思变了吗?内涵提升了吗?并没有,只不过是将通俗的原意,替换成了矫揉造作但客户自认为高级的表达。而这显然也向我们揭示了所谓的互联网黑话那虚伪的本质:乍看之下极其高深、颇能唬人,但撕开表面的伪装,说来说去无非还是一些简单的道理,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根据《人物》的相关报道,关于互联网黑话的产生,一开始是源于钟爱“讲故事”的互联网公司。很多时候他们为了给消费者、股民讲一个神秘又迷人的故事,往往就需要打造出几组新的词汇。再到后来,行业竞争加剧,逐渐演变成了“资本掌握在谁手中,谁的话语权就大,就有创造这些新词的权力”,于是,“造词”与“话语权”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就被捆绑在了一起。

而这种异化的背后,则是随着在几家业内巨头的传播之下,互联网黑话一发不可收拾地在行业内纵向渗透,并在行业外持续横向扩张,逐渐地,“说黑话”反而也跟员工们在企业内部的“说话权”乃至“生存权”“发展权”紧密相连起来。

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过度强调表面形式上的绝对化,甚至于让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的倾向是极其危险的。

一来,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当其他的员工都“不说人话”,而自己又听不懂他们说的“人话”时,寻常最便捷的语言沟通就会变成一道横亘在人际之间的壁垒,而这无疑也会加重其在企业内部的生存压力。个体如若想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适应并生存下去,这也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需要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成本去学会最基本的“语言沟通”,而在现如今职场焦虑与压力普遍存在的背景下,这种本该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无异于会让他们疲乏的心境雪上加霜。

二来,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原本,追求高效、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本该是一家企业最基本的发展理念,然而,当员工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学会、搞透甚至精于用互联网黑话“谄媚”上司时,这也意味着他们很难抽出更多的余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把必要的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对于精于算计的商人而言,想必这也不是他们的初衷。

尤其,如媒体报道的那般,现如今在某些企业内部,对互联网黑话的推崇已然有了一种本末倒置的趋势:两份项目方案,一份使用大白话介绍,不管内容是否有深度,领导直接一口否决;而另一份使用黑话包装,即使内容是胡乱拼凑的,却还是得到了认可与表扬。实在难以想象,当这种扭曲病态的评判标准衍生而出更为不公的竞争和选拔机制,究竟能为企业选拔出多少“人才”?而当更多的员工不忿于这种不公正的标准,恐怕只会招致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失。

三来,站在行业受众的角度。互联网精神素来强调传播上的快速与内容上的共享,然而,当普通受众被一堆繁文冗语所“围堵”,当受众们为了区区一个“链路”还要专门上网查询原意,试问,这最后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传播效果?自以为是地生造出一堆“高级词汇”,拼凑出几段装腔作势的“深度表达”,以为是在塑造行业形象,殊不知却无形之中构筑起了与受众的沟通壁垒,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一知半解,这对于一个以与受众的沟通交流、积极互动为重要支撑的行业而言,实在难以理解究竟对其发展有何助益。

总而言之,故把晦涩当高级,硬将复杂当水平,这绝不是向来追求简单高效的互联网精神所推崇的;而以务虚前置于实干,将华而不实凌驾于扎扎实实之上,这更不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该持有的风气。现如今对于被黑话荼毒至深的互联网行业而言,或许它们真该好好反思这样的两个问题了:面对一个已然被千篇一律地滥用、过度僵化异化的事物,这究竟是否符合当初创造的初衷?而如若再不寻求改变,又是否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景?

文/许洪鑫(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许洪鑫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4/03/91550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