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学家王梓坤赠我一本书

来源:红网 作者:郑延国 编辑:化定兴 2021-04-07 21:04:25
时刻新闻
—分享—

4月23日,又将面临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The World Book Day),我情不自禁地把案头的一本书又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这本书的书名为《科学发现纵横谈---献给青年同志们》,1978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梓坤。

深深地记得,1978年初春,正执教于汨罗江畔一所“五七大学”的我,不时地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些涉笔文学艺术的短文,文字清新朴实,议论鞭辟入里,一扫当年的“文革”语言风气。文章的作者名叫王梓坤,我满以为他是一位坐拥书城的中文系老教授。不久,媒体披露:王梓坤,四十九岁,南开大学数学教师,由于在概率论研究上硕果累累,刚刚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撰有《科学发现纵横谈---献给青年同志们》一书,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所读到的那些文章正是出自该书。

一位不及五旬的数学教师竟然有如此深厚的中文根底,令我顿生诧异与钦佩之慨。于是我不揣冒昧地向王老师写了一封信,务请他在《科学发现纵横谈---献给青年同志们》出版后寄我一本,并随信附上八分邮票十二枚作为书款。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王老师热情洋溢的复信,十二枚邮票也“完璧归赵”。王老师在信中竟称我为“千里知音”,并说在他收到的不计其数的信件中,我的信极具文采,字亦写得好,不失为一件书法艺术品。随后王老师又寄给我三本《南开大学学报》。《科学发现纵横谈》中的大部分文章已先行刊载其上。我乐不可支地将这些文章挑灯细细畅读,以至常常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年6月,我果然收到了王老师寄来的《科学发现纵横谈---献给青年同志们》。这本书共计7万8千字。书首有引子,曰“天高可问”,书尾有结束语,曰“朝霞国里 万舸争流”,中间两大章。第一章“谈德识才学”,由23个小节组成,内容涉及世界观的作用、试验与思维、洞察力、精读与博览、推陈出新等;第二章“实践-理论-实践”,由20个小节组成,论述了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和逐步逼近法、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假设的检验、启发与灵感等。作者在结束语中深情地写道:“科学发现无它,需要的是对人民的忠诚,坚定的信心,火一般的热情,加上长时间的、不知疲倦的苦干和巧干。不谋私事谋国事,甘当孺子老黄牛。这样,就能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正是: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敢当。”

当我捧读着这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时,心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喜悦之情至今都难以用笔墨形容。王老师的拳拳之心,无疑化作了一股催我奋发向上的力量。读完后,我写了两首不合传统平仄的七言绝句寄给王老师。一首为“科学发现纵横谈,佳作健笔非等闲;千年科苑惊人事,一笔彩虹丽句间。”另一首为“读君一夕纵横谈,起看星斗顿开颜;少年心事当拏云,注目远峰志登攀。”

1992年,我从报纸上得知,王梓坤老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出于感恩,我再一次不揣冒昧地写了两首小诗寄给他,表示祝贺。其一云“弹指一挥十四春,有愧恩师赠书情;每逢手中握此卷,寒添温暖暑生风。”其二云“巍巍昆仑添泰斗,才胆学识一英雄;宝刀未老豪情在,何如再论新纵横。”

很快,王老师就写来了回信,对我表示感谢。捧着那薄薄的素笺,我的心头再一次泛起了激动的浪花。

时光荏苒,王梓坤老师赠书的往事一晃竟过去了四十余年,如今回忆起来,俨如昨日。想想自己几十年当中,之所以能够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取得些许小成,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便是《科学发现纵横谈---献给青年同志们》这本书给我的鞭策和鼓励。

来源:红网

作者:郑延国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4/07/91644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