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齐超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不少贷款APP仍在展示利率上对消费者耍“小聪明”,只显示数值较小的日利率或者最低年化利率,等消费者真正贷到了款,才发现真实利率比自己想象的高很多。(5月12日《北京青年报》)
APP原本是为用户提供功能更完善、体验更丰富的手机软件,而不是金融机构。当然,在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前提下,APP网贷的存在不算违法,只要软件规规矩矩地为用户提供借贷服务。然而,一些手机APP却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干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鬼把戏”:比如动不动就弹出贷款的窗口,诱惑用户贷款;以虚假低息迷惑用户,玩“帽子戏法”等等,这就是不务正业了。
其中,在利率上做手脚迷惑消费者,这一问题最为严重。记者调查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年利率”的投诉超过4万条,投诉内容大多为“借贷后发现年利率过高”。有投诉人反映,一些借贷平台年利率甚至超36%,足以见得乱象之严重。
为了规范APP的利率乱象,保护消费者利益,今年3月,央行发布3号公告,要求所以从事网络借贷的手机APP必须注明年利率,并在签合同时醒目标明,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月利率或日利率,方便用户核算、对比。对此,一部分APP做到了借贷利率“明码标价”,但依然有APP想浑水摸鱼,以低息揽客,但最后以高息结算,忽悠借贷用户。
APP搞网络借贷,如若有令不遵,阳奉阴违,耍小聪明,无视央行规定,不按规定展示年利率,以低息欺骗用户贷款,这样的手机APP岂不是该严惩吗?
不妨从监管、媒体宣传以及用户自身,三个方面来进行应对。首先,相关监管部门,面对不按规范展示利率,以虚假低息揽客的网贷APP,就应该按性质的恶劣程度处以惩戒,或者拉入黑名单,或者撤销贷款业务,或者下架其软件,总之不能任由其欺骗用户。其次,新闻媒体一方面应当在发现猫腻之时,顺藤摸瓜地进行调查,通过报道的形式将网贷乱像公示给广大民众;另一方面,向公众普及网贷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宣传正确、合规的借贷形式。再次,作为手机用户,我们应理性消费,谨慎网络借贷,若确实需要,也要看清合同条款、利率以及手续费,避免上当。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