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林生斌“人设”垮塌,悲情怎能拿来营销?

来源:红网 作者:刘津津 编辑:刘昱 2021-07-04 19:51:16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jpg

2017年“保姆纵火案”,让失去妻儿的林生斌走进大众视野。四年多来,他时常以深情口吻发微博悼念亡妻与孩子,以逝去的妻儿为名设立服装品牌并高调直播带货,“林爸爸”悲惨而又坚强、深情的形象感动了许多人,其服装品牌也受到了许多网友支持。然而今年6月30日晚,林生斌发布微博公开宣布自己已再婚生女,引发网友热议。许多曾被“林爸爸”深情形象所感动的网友愤怒不已,痛斥林生斌用虚假人设欺骗公众,疑似林生斌独吞赔偿金的“黑料”以及纵火案件的许多谜点也相继被网友挖出。

作为痛失妻儿的受害者,林生斌在四年前便获得了媒体与公众的关注。结案后,林生斌通过网络手段继续吸引网友关注并持续博取同情,如发布文艺又悲伤的微博、将微博名称改为“老婆孩子在天堂”以及在直播带货时落泪等。四年来,林生斌利用“深情人设”引流赚钱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公众同情心的悲情营销,也即通过激发公众同情心的方式博取眼球并达到商业目的。

在互联网时代,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获取经济利益重要手段,利用悲情故事博取同情心也属于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出于获取利益的潜在目的,悲情营销中的苦难叙事时常走向极端化与完美化。有时候,公众或许不是被真实的苦难所打动,而是被理想化的故事所感动。当理想化的故事出现反转,于情感上而言,公众会感觉自己被欺骗、被消费,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林生斌曾经给公众呈现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似乎不仅是悲痛又深情的好丈夫好爸爸,还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的坚强善良之人,是一种“悲情英雄”的化身。这种理想化的形象曾帮助林生斌成功地引起网友们的共情与同情,如今也同样成为了此次舆论反噬的重要原因。诚然,一个普通人失去妻儿后开始新的生活无可厚非,但问题恰恰在于林生斌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营造出了理想的“人设”,却同时在公众视野之外做着完全不符合其“人设”的行为,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网友难以接受。

此类立“人设”进行悲情营销的行为是对公众的欺骗,在消费公众情绪的同时,也是对社会信任的严重损害。而实际上,公众对受苦之人的共情,以及对苦难叙事发自内心的感动是需要我们共同珍惜的。我们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完全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因而公众之间的信任弥足珍贵,任何消费公众情绪的行为都应受到反噬与抵制。

文/刘津津 (中山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刘津津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7/04/96227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