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睿鸫
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学校的老师够用吗?不向学生收取费用,常态化保障跟得上吗?“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追踪。记者采访发现,在各地探索课后服务的过程当中,不同学校学生参与率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校尚存在经费有限、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7月7日 澎湃新闻)
低龄学生放学“无人接管”的问题,曾困扰不少家长,被人们称之为“三点半”难题。教育部推出的校园“延时服务”,无疑是解决此类民生“痛点”与“堵点”的有力保障。
尤其是,有不少家长因工作紧张原因,而将孩子交给校外培训机构,抢跑造成的“剧场效应”愈演愈烈,延时托管服务的隆重面世,成为破解教育内卷的“及时雨”。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社会各界对对延时托管服务,持普遍欢迎与肯定态度,但真正决定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其实是经费保障机制的完善到位。实际上,针对课后延时服务,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努力形成课后服务工作合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现在的情况是,记者采访及梳理发现,课后服务受各地财政能力限制较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可以全额买单;而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较少,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严重不足。譬如,补助最高的福州市市属学校也仅是每生每学期100元补贴标准,划转当日课时数仅每人0.5元。可以预见的是,若一个班40名学生来匡算,课后服务补贴平均一次只有区区二十元,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好在国家层面已意识这个问题,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具体政策由各省份制定,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这意味着,为避免推广校园“延时服务”经费短缺,国家层面允许多方筹措经费方式,“延时服务”自然会成为“有偿服务”。
当然,若“延时服务”变成“有偿服务”,还需制度上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划出收费标准“底线”“红线”以及“高压线”,用合理的收费机制,来理清收费、托管和学生在校时长等问题的关系,既让教师充分体现劳动价值,更让家长感觉“延时服务”货真价实。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