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付费实习,关键在于破解信息不对称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2021-07-17 17:19:11
时刻新闻
—分享—

文/都大伟

据近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调查,大学生付费实习目前已形成一个不小的市场,已出现不少互联网大厂、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岗位实习中介。实习中介费价格不菲,甚至出现了985高校学生花费4万元购买互联网公司商业分析岗实习机会的现象。

付费实习现象其实已出现多年,并不新鲜。但伴随着今年“内卷”一词的流行,今天再次讨论这一现象,似乎就多了一层别样的滋味。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学子们不得不开展一场象牙塔内的竞赛,除了高绩点、社团经历和各类证书,企业实习经历也越来越成为求职的重要加分项。对于求职意向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毕业生而言,丰富而对口的实习经历,更是已然成为某种刚性需求。

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但不一定会出现中介市场。中介之所以会出现,不仅是因为某一方有需求,更是因为某一方与另外一方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无论是房产中介还是留学中介,都是如此。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沟通不便,另一方面是彼此无法建立直接信任。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使得供求双方的沟通更加方便,但却无法推进供求双方的相互信任(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减弱了信任)。中介通过收集供求双方的信息并进行匹配,就能够同时规避这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这就是中介存在的合理性。

明白了中介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付费实习其实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因为实习生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也可以规避掉上述信息不对称的两大问题。

首先关于信息不便的问题,很多企业雇主已经采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企业雇主对暑期实习生的需求动机是显而易见的:暑期实习生的人力成本低、可塑性强,思维方式尚未被某一行业固化,更容易建立对实习所在企业的文化认同,对优秀实习生的留用还可以节省企业的校招成本。因此,企业雇主其实有着很强的动机来建立校企间的直接联系渠道——这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在校内的简历接收点,以及企业校招官网上的实习生招聘专栏。不通过中介,高校学生也完全可以与企业的HR直接取得联系。

其次关于建立信任的问题,企业本身的雇主品牌,高校学生的职场声誉约束,这两者本身就具备天然的信任力,这一领域并不需要中介的背书。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会为母校在企业雇主心中的口碑形象增光添彩,无形中也促进了学弟学妹的实习进入率,无形中促进了更多、更方便的校企直接联系渠道的搭建。

按照上述分析,既然通过中介购买实习并无必要,那么为什么现实中还会存在实习中介市场呢?高校和企业固然要对此负一定责任,但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作为实习需求方的学生身上。跑宣讲会的腿不勤,打听实习信息的嘴不勤,这种在一部分高校学生身上存在的“懒汉主义”,使得其在简历上需要实习之际,只能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在网上寻找中介,用看似最便捷但实则最无效的办法区购买所谓的“实习”。从人生长远的成本收益比来看,这是一笔亏本买卖。

花4万元可以购买所谓的实习,但买不到真正硬实的人生保障。对待漫长的职业马拉松,高校学生是不是想清楚,要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呢?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7/17/96762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