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元吃席”,40年不变的乡村文明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2025-05-05 16:12:25
时刻新闻
—分享—

□周荣光

“‘统一随礼标准,减轻大家负担。’1985年,经过村干部多次协商,2元吃席规矩正式定了下来,列入村规民约。”近日,《江西日报》报道了江西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持续40年的“2元吃席”实践。这个“2元吃席”的乡规民约,以其独特的坚守诠释着乡村文明的深层密码。

四十年坚守不变的“2元吃席”,这一看似简单的村规民约,背后蕴藏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人情社会的温情,象征一种文明因子的生生不息。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红白喜事的随礼方式从鸡蛋、手帕逐渐演变为现金,差异化标准带来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前一家随5元,后一家只随3元”“礼金攀比,还不起人情债”等问题屡见不鲜。村干部敏锐地察觉到,这种风气正在侵蚀乡村的和谐肌理。1985年,村干部组织村民多次民主协商,“2元随礼”被郑重写入村规民约,统一标准、减轻负担,不仅化解了村民间的矛盾,更重塑了乡村交往的伦理基础。

四十年光阴流转,物价飞涨,但这个村庄选择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约定。当酒席成本倍增时,村民们不是提高礼金标准,而是回归“家常菜、自酿米酒”的本真喜宴:阿婆菜园里的青翠时蔬,邻居地里的新鲜萝卜,婶婶嫂子们在灶台前的忙碌身影,共同编织成一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温情图景。正如村民孔阳所言:"这些温暖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在这里,喜宴不再是经济的负担,而升华为情感的盛宴,这正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文化内核。

在当下社会,婚丧嫁娶的礼金负担已成为沉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有人不惜举债办一场“体面”葬礼,让人际关系异化为人情往来的经济枷锁。孔家村民小组的实践证明,移风易俗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让习俗回归情感表达的本真。这一做法与安徽怀宁县雷埠乡“两元随礼”村规民约、山东淄博南太合村“5毛钱随礼”等案例不谋而合,共同勾勒出乡村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2元吃席”看似微小,却承载着乡村文明的厚重底蕴。其折射的坚守与创新并举的乡村治理智慧,或许正是破解当代人情社会困境的一把钥匙。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让古老习俗焕发新生,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有“有情”底色。“2元随礼”荡起的文明新风,是对社会风气的有力引领,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待更多地方在推进移风易俗时,注重榜样引领、制度约束和情感维系,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观念,共建文明和谐新风尚。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更多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2元密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97/149302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