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唐山大地震45周年,我们到底在缅怀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陈乘 2021-07-28 20:04:56
时刻新闻
—分享—

文/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5周年”突然登上了热搜,盖过了东京奥运会的相关话题。人们常说,时间会慢慢抚平伤痛,抚平一切,但这场让24.2万同胞遇难的大灾难,在45年之后的今天再次被缅怀和纪念。

看过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和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笔者开始对这场极其惨烈的大灾难有了新的认识。今天我们缅怀唐山大地震,到底在缅怀什么?

我们缅怀的是那些在灾难中已经逝去的生命。24.2万人死亡,在疫情、洪水、高温、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增多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能够理解和想象的惨烈程度。也因此,人们更容易想起这场罕见的大灾难。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感受着自我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在不断的缅怀和纪念中,我们更容易感念生命的珍贵,唤起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我们缅怀的是党和祖国强大的救助能力。震后的唐山满目疮痍,疫情可能随之而来,但党和国家很快就自上而下协调行动,开展了“一场防疫灭病的人民战争”。资料显示,当时共有14万解放军、5万干部和工程技术医护人员、数十万吨物资驰援唐山。这种强大的集体动员能力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此后的汶川地震救援,抗击新冠疫情,还是最近河南洪灾救援中,无不彰显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情怀和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我们缅怀的是那些因地震而受到重创的普通人面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16.5万人重伤,4000多名地震孤儿,数万家园被毁,无数家庭残缺……但是他们——地震中的幸存者和普通人,开始互助和自救,并在党和政府的支援下重建家园。今天的唐山高楼林立,风景如画。我们为死难者致敬,也为活下来的普通人致敬!在灾难面前,普通人表现出的坚韧是我们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力量之源。

我们缅怀的更是45年来形成的弥足珍贵的抗震精神和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唐山大地震已经沉淀在历史长河的深处,但是唐山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却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唐山人。他们重建了信心和家园,修建了地震遗址,围绕防震减灾的科学研究也不断深入。相互救助中形成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精神也成为唐山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与其说我们在缅怀这种精神与文化,不如说我们在找寻中华民族能够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和文化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7/28/97152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