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讯再投500亿资金:请不要给善行“泼冷水”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张瑜 2021-08-21 23:12:19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腾讯宣布再次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四个月内,该公司已连续规划投入1000亿元资金用于助力共同富裕。

慈善捐赠作为一种现象,自古就有。传统社会的慈善捐赠,多系金主的个人行为;现代社会的慈善捐赠,多系企业行为。对于善举,受益者可能油然而生感恩之情,旁观者或潜在的受益者的心态,则显得有点特别。网络舆论对于腾讯的善举,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赞许的声音和质疑的声音大抵相当。所有的善举,如果得不到舆论的肯定,善举的寒蝉效应可能让慈善捐赠的“跟牌者”心存疑虑。因为慈善捐赠的善举被“泼冷水”,这样的“道德负担”,中国的慈善事业承受不起,也不利于当下热议的第三次分配的推进。

德行的概念看上去挺美,但德行贵在行动,而德行的行动意味着与世俗观念的抵触。能否承受得起慈善捐赠的“道德负担”,关键在于认识这种无形“负担”的实质。

慈善捐赠的“道德负担”是原罪思维的延续。中国的哲学传统含有浓厚的处世成分,指导人们如何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延续了上千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争辩,无非是给人的行为找个符合自己利益的理由。性善论的虚无缥缈为性恶论的“眼见为实”提供了更多的论辩依据。按照这种学说,某个人天生都带着原罪来到世间,不管你做什么都可以跟人性勾连起来。慈善捐赠这种行为的善,也可以被解读成慈善者的“赎罪”。看不得慈善的好,将慈善捐赠当作一种“罪”,这样的舆论思潮,成为摆在慈善捐赠者面前的“道德巨石”,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挺不住“道德巨石”的压力,重新世俗化,意味着对弱势群体关上了爱的大门。

慈善捐赠的“道德负担”是伪善思维的变种。在关于腾讯再度捐赠的讨论中,批评者觉得这家企业的行为动机不纯。动机不纯,意味着这样的慈善捐赠就不是善举,而是“伪善”性质的表演。这样的指责,其实并不新鲜。翻开史书,历史上把财主免费送粥给穷人喝贴上“伪善”标签的事例并不少见。所不同的是,这样的标签系著书者的评价,未必是喝粥者的切身感受。真正的伪善,是为自己造势而刻意把自己包装成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圣人”形象,这样的“伪善”热衷于表演而不关心问题的解决。慈善捐赠需要的是众筹而非一个人、一家企业的专利。所以,捐赠看行动而不问动机,否则所产生的冷嘲热讽,就变成慈善捐赠的“道德负担”了。

慈善捐赠的“道德负担”是惧先思维的写照。德行的伟大,在于逆水行舟。社会风尚的改变,需要一批敢吃螃蟹的先驱者。慈善捐赠不新鲜,大手笔的捐赠,难免面临舆论不友好的拷问。诸如“太肥了”“有钱就是任性”“把道具费用降低下来再说共同富裕”的网言网语,在微博上并不少见。不论做什么,第一个行动的人都面临着被质疑的风险。“惧先思维”降低了适合发展的速度,这样的结果虽然在当下并不明显,但站在历史的长河看,着实不可掉以轻心。枪打出头鸟的“惧先思维”,同样会成为慈善捐赠的“道德负担”。

慈善捐赠有风险,“道德负担”就是阻挡这种善举的绊脚石。我们无法改变网络舆论的多元化观点,至于何去何从,就看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能否看得清楚这种“道德负担”的实质,然后再选择未来的路怎么走了。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8/21/982962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