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九月初,当舆论涌向西安地铁女乘客被拖拽事件时,鲜有人会看见福建漳州的一位老人在默默落泪。
近日,福建漳州南靖县某旧市场路口,一名老人在摆摊贩卖气球玩具时与城管发生冲突。经了解,涉事商贩多次在该处摆摊,因劝说无效被没收物品。事发时,因涉事商贩不配合工作,最终引发双方冲突。据南靖县宣传部称,此案中个别执法人员已被停职。
视频显示,该老人多次哭喊着“我不卖了”央求几名身穿蓝色制服的城管人员,但这并没有引起城管的些许同情,反而推搡老人,粗暴地将气球踩爆。过程中,老人的卑微无奈与城管的变本加厉形成鲜明对比,上演了一场由执法权力被滥用引发的悲剧。有网友评论道,“真要能颐养天年,谁又愿意这么大年岁路边摆摊”。心寒之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若城市管理容不得半点人间烟火气,个体经营户等社会相对弱势群体又如何得以生活甚至生存?
众所周知,市容市貌作为一个城市的门面,是城市形象最直接、最生动的展现。特别是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市容市貌更是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因此,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例以推进市容市貌的整治工作无可非议。与之同时,每一项政策条例的落地实施都必须以法律为原则、以道德为准绳,要做到审慎而又不失温度。
很遗憾,我们从视频中所看到的并非如此。城管作为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公权力的象征,理应设身处地造福百姓。讽刺的是,视频中,被赋予国家公权力和造福百姓使命的城管以整治市容为名对老人进行暴力执法,更何况老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威胁和不配合。所谓的尊严、人情、道德在权力滥用之中被无情践踏,这带来的不仅是舆论浪潮,更是对城市公职人员形象的抹黑,直接导致国家和政府公信力的大打折扣。同时,笔者也注意到,视频中城管粗暴而又娴熟的执法手段,暗示着涉事人员恐怕并非第一次滥用职权,而我们所能见到的恐怕也只是城市在长期畸形治理体系下的冰山一角。
诚然,市容市貌的整治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切并不是城市执法人员无底线暴力执法的借口,更不是他们披着权力外衣却公然扰乱公序良俗的依据。其实,我们还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形象尚且有外在内在之分,人如此,城亦然,所谓的城市形象也远非市容市貌那么简单,一个城市的执政理念、惠民意识和人文情怀同样是城市形象的内在诠释,是该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从某种意义来讲,该事件也意味着城市执法人员在盲目追求外在城市形象的同时,却丢失了内在的“城市形象”,不免令人唏嘘。
究其本质,该事件中简单粗暴的执法手段反映出城市治理过程中“一刀切”的懒政庸政风气由来已久。如何做到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平衡,真正实现一个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考验的是治理者的脑袋而不是拳头。
民之所向,政之所往,执政者们应当扪心自问:在政策条例的制定时是否能充分聆听群众意见并与群众达成相对一致的协议,后期执行规定时又是否能在“有法可依”“有规可依”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保障生产者的自身利益。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执法教育、权力制衡、跟踪监督机制,打造出令人民满意的城市执法人员形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冰冻并非一蹴而就,只有社会各界勠力同心,步步为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才可能真正融化城市治理问题的坚冰。
参差百态乃是生活的本来样貌,有高楼大厦也会有寻常巷陌,有阔绰优越的行业翘楚亦会有生活困窘的平民百姓,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与宽容度,往往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与道德底线的重要标准。当我们在为丢失全国文明城市的头衔而懊恼不已,当我们在为创文活动中取得一席之位而沾沾自喜时,或许我们更应该驻足思考:真正的文明离我们有多远?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丢了“城市形象”,又真的值得我们这样做吗?
文/陆地(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陆地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