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2日,人社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事业单位招聘不得限制毕业院校,要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11月2日 新华网)
“考不上本科是智商有问题”“职高生都是差生”……长期以来,在“重普轻职”的观念下,社会上学历歧视的现象仍不少见。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为学习差的学生开办的,重视大学学历教育,而轻职业技能教育。
上职校真的没有前途吗?显然不是。事实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平等的教育类型,而不应该有地位和价值上的差别。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组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可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是受到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人将读书看作阶级跨越的阶梯,强调学历的重要性,“上了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几乎是大多数家长鼓励子女用功读书的口头禅。于是,学历成了一张“通行证”,高学历代表高能力,是好工作的“敲门砖”,是高收入的前提条件。
客观来说,努力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本是积极进取的好事。拥有好学历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但有些人片面地用学历来定义一个人的全部能力,甚至是道德品质,这种“唯学历论”是狭隘的、不客观的,也是应该值得警惕的。
一方面,“唯学历论”阻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向上晋升的渠道。一直以来,“普通高等院校及其以上学历”仿佛是就业市场上的一道天堑,让职业院校学生一毕业就感受到了深深的歧视与排斥感。一个平等的社会制度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和资格去竞争,而不会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而导致机会的缺失。只要满足工作要求的能力,职校生就该和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有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另一方面,“唯学历论”也阻碍了名校毕业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近年来,类似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常常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认为这样是在丢母校的脸。在传统观念里,名校毕业生就应该成为精英阶层,远离“下里巴人”的工作。但这在无形之间成为了一种束缚,学历成为了限制选择的枷锁,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资源。
目前,我国有1.13万所职业学校、3088万在校生,年均向社会输送1000万毕业生。而在前段时间,官方已经明确中考分流制。即中考后,50%上高中,50%上职校,这意味着职校生还会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而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职校生明显是受到歧视的,这也是许多人抵制职业教育的来源之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招聘首先破除学历要求,可以给其他招聘单位做一个示范和表率。虽然最后政策落地的结果可能无法完全地做到学历公平,但至少开放了报考和申请通路。
制度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只需要在高质量教育上下功夫,更需要完善就业层面的学历平等要求。消除学历歧视,首先要让不同学历的人都应该有同等选择职业的机会,打破“唯学历论”,树立“唯能力论”是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一步重要之棋。
文/禹琳(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禹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