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称“社牛”自卑,不符合舆论人设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2021-11-24 18:03:32
时刻新闻
—分享—

文/严奇

近段时间,“社交牛逼症”成为网络中的流行词汇。针对大众“社牛症”表现,某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1月24日于《科技日报》发文,表达观点:所谓的“社牛症”可能囊括两类人群,一类是拥有坚实的自信、敢于投身且享受社交的人群;而另一类人,他们的自信则更像是纸糊的老虎,在他们浮夸的言谈举止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卑。

该文章以“不必过分羡慕,有些‘社牛’的底色可能是自卑”为标题,阐述了“‘社牛症’并非心理疾病”“‘社牛’养成的关键期在童年”“有益于社会的‘社牛’才是真牛”等分论点。并用著名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优越情结”的论述,解释自卑型的“社牛症”。文章内容的心理学味道满满,却感觉少了一股舆论味。

纵观该文章全貌,倘若把自卑型的“社牛症”替换为“自我陶醉的优越感”似乎也符合文章逻辑。如此“非黑即白”两极化推断,其实没有逃脱大众对“自傲”与“自卑”相关性的认知。然而,“社牛症”终究属于网络环境下的舆论造物,其概念与“社恐症”不呈相反关系。它主要用于体现某人某类社交行为,并非某人的性格表现。

翻看网络中被贴上“社交牛逼症”的视频与文章,该词多指向一些放飞自我的个人表现,例如旁若无人的跳舞、唱歌等等。其当事人生活中并不一定具有自信或自傲的性格表现。网友们对“社交牛逼症”的运用也多有自我调侃或嘲讽他人的意味,与“突出社交能力”并不完全相同,不一定能给予他人优质的社交体验。

在主流媒体上发文,给“社牛症”贴上“可能自卑”的标签,且不说不一定符合相关人群的实际人设。在习惯性放大负面论调的网络舆论环境下,“自卑”意涵会无限放大。本属于自信的开朗的“社牛本牛”,被有心人臆断有童年伤痛个性自卑,无端的歧视感即会出现。“社交牛逼症”就不再是稍显褒义的词语,而是具有贬义的概念。

对网络热词用心理学学术角度解释,给予读者新观点,的确能拓宽大众认知视野。不过舆论上的热门词汇当倾向于用舆论的角度解释。跨界猜想,不一定是好事。把“社交牛逼症”用简单的自信与自卑重构,并不严谨。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1/24/104521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