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之星·视评丨新媒体时代,要努力不要内卷

来源:红网 作者:王琪、张晶等 编辑:陈乘 2021-12-30 22:33:2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视频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如今抖音上以“卷死他们”为主题的短视频大量涌现,“内卷”一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当前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内卷被用于各种情境中,成为了时下热词,仿佛一切与竞争有关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为内卷。

在图书馆学习被人说卷,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被人说卷,在宿舍背单词被人说卷,这些原先被定义为努力的行为,为何被冠以内卷之名?内卷与努力的边界又在哪里?

内卷最早是学术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他在《判断力批判》使用了内卷化这个概念,将‘involution’解释为内卷、内缠。人类学家格尔茨借用了内卷化的概念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指出印度尼西亚稻作业的强化并没有变革技术或者政治,只是产生了社会的复杂性,而非技术或者政治的变革,这一概念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发展迟缓现象的专用概念。

如今内卷更多指由非良性内部竞争引发人们无端的自我焦虑与内耗现象,比如说,在影院里,第一排的观众从座位中站起来观影,降低了后排观众的观影体验,导致后排的人不得不也纷纷站起来观影,这样下来,每个人的观影效果都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使每个人都很疲倦。

努力则是指做事情的积极态度,与内卷有本质的差别。如果简单地将内卷与努力划上等号,一方面模糊了二者主体性的不同,内卷是外在性的;努力则是内生性的。另一方面也将努力这一积极主动的行为贬低为一种需要他人激发的被动行为,使努力一词带上了消极色彩。

在内卷环境之下,人们一边纠结于内卷带来的竞争压力,认为自己应该努力,一边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努力。在二者的矛盾中只能选择将矛头对准那些正在努力的人,从而平衡自己内心的落差。 这种现状也反映了一种价值判断,即在激烈的竞争中光明正大的努力已经不被允许。

不想努力的人打着“反内卷”的旗号,嘲讽批判努力者,认为他们是内卷的罪魁祸首,营造了一种努力即是制造内卷的社会氛围,用抹黑他人努力的方法来为自己的“躺平”制造借口。

想要努力的人则惧怕被“躺平者”定义为“内卷”的造势者而选择偷偷努力,他们逐渐将努力视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在“躺平者”的嘲讽和“努力者”的退缩之下,努力已经不能光明正大地存在于竞争环境中。

而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内卷的人,会影响到其他人,使更多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产生羊群效应。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使内卷者获得知识与技能上的提升,还拉高了整体的门槛,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社会的效率。

努力不是内卷的导火索,内卷也不是努力的必然结果。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不要混淆努力和内卷的边界,更应该保持本心,脚踏实地,不断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的光。

学校: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王琪、张晶、雷广涵、常之蓓、周萌

指导教师:蒙胜军

来源:红网

作者:王琪、张晶等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2/30/106967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