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约束服务任性,让“快递上门”真成标配

来源:红网 作者:梁小米 编辑:陈乘 2022-01-13 16:51:36
时刻新闻
—分享—

文/梁小米

“看到快递开始派送后,就给快递员发短信,告诉他单号并让他送上门,否则就投诉。”这是网购达人杜女士应对快递不送货上门的“绝招”。杜女士说,虽然这样做有些“不厚道”,但也是无奈之举。“从家里到驿站来回要15分钟,如果取大件,往往累得满头是汗,快递不送上门简直太不方便了。”

杜女士的“无奈”背后,是当前快递行业末端配送的一个“通病”:事先不联系,直接投放快递柜或驿站。

不知从何时起,“收快递”悄然之间就变成了“取快递”。这一用词的细微调整,最直观折射出现实中的某些微妙变化。事实上,早在2018年,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快递业的法规《快递暂行条例》施行。其中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2019年,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再次明确: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而国家邮政局近日又发布相关通知,拟明确快递企业不得擅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递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快递“快而不递”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就在不久前,一位79岁老人在取完快递搬运上楼过程中猝死的消息,引发大量关注。一直以来,快件无法送货上门是快递行业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也因此引发了诸多争端。“快递上门”本就是快递企业的服务标配,但如今却变成了“新鲜事”,明明每年快递单量都在不断上升,市场持续向好,但“末端100米”的服务却越做差。

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从23.4亿件增至833.6亿件,足足增长了34.6倍;但一线快递员从54.2万人增长到300万人,只增长了4.5倍,远低于快递业务量的增长速度。一边是行业发展形势令人振奋,各种技术升级提高效率;另一边却是行业服务质量“槽点”不断,服务倒退。究其原因,一方面,快递业业务量快速增长,快递价格倒挂,快递员的激励机制却并未随之变化,而工作量却有增无减,这就引发了服务质量与服务成本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快递员要提高收入就要想方设法提高配送效率,这样的背景下,快递业服务质量下降是必然。

当然,也必须承认,快递无法送上门有其现实原因。比如,出于防疫需要,去年以来一些地方很多快递员甚至都无法进小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快递公司试探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一个机会,于是有意无意将不送上门发展为潜规则。再比如,统一送到快递柜或驿站,降低了快递小哥与消费者的沟通成本,每名快递员的送货效率有提升。但是,这些现实原因也不意味着“快递不上门”的潜规则就应该被接受。

让“快递上门”更好地惠利消费者。一则,快递企业须履行好主体责任。将“快递上门”作为服务标配,同时,加强快递员的管理,以确保“快递上门”做实做好;再者,借助末端网点的建设和普及虽提升了配送效率,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投递方式,须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二则,对快递不上门甚至成为潜规则的快递企业,相关部门要进行规范。根据用户投诉情况及时介入,依法依规约束“服务任性”,倒逼快递公司重塑服务理念,抛弃低价、低质服务的逻辑误区,建立良性竞争业态,追寻多赢局面。

来源:红网

作者:梁小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1/13/107691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