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为什么需要有分量的“抗疫笔记”

来源: 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张瑜 2022-01-15 18:41:20
时刻新闻
—分享—

□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最近,新年临近,一直牵动人心的西安疫情持续向好,但令人担忧的是,河南和天津的病例数居高不下。据国家卫健委官网,13日当日我国本土病例共143例。应该说,无论是西安的持续向好,还是河南天津的挑战和压力,我国整体抗疫成效是令世界瞩目的,是真正落实了“生命至上”原则的。抗疫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感人的爱心故事。但也有些遗憾,比如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的西安,目前还没有出现有分量的“抗疫笔记”——从个人视角完整记录二十多天生活的有影响的抗疫故事。

无可回避,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作为一种公开叙事的“抗疫笔记”,其传播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引发讨论、甚至站队和谩骂。当开放、包容和反思还没有成为公众叙事和讨论叙事的主要精神,祈求有分量的“抗疫笔记”出现其实也不现实。另外,个体叙事中,叙事作品质量难免良莠不齐,个人的观察和理解也并不全面。

但个体叙事依然是有价值的。如@洋洋的四十日记等博主发布的隔离vlog,让公众看到了市井生活中西安市民的微生活。一些志愿者的生活vlog,让公众更近地“看见”医护人员的艰辛,以及他们身上的乐观和坚韧,而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制度和中国力量的“幽微”体现。

回顾这二十多天,当千万级人口的西安按下暂停键的时候,媒体留下了大量报道,但主要是官方通报的防疫政策、措施、病例数以及少量新闻故事。这些官方叙事宏观抽象,难以给疫情中的人们细微丰富的情感认同和精神抚慰。而个体叙事虽然不够权威,不够宏观,但其叙事主体多样,能以更切近生命本质和生活烟火气的方式展现恐惧、逃离、孤独、大爱、互助、悲悯等情感,催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和情感认同。

个体叙事与官方叙事是互相补充的。官方叙事中的政策和数字,恰恰能通过个体叙事变得可感可触,并构建起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个体叙事也将给历史留下更为有血有肉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有分量的“抗疫笔记”。

但愿更多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和书写这个伟大但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但愿我们有更包容的心态阅读和审视“抗疫笔记”。当灾难中的人们不再缄默,愿意分享困难和感动,愿意反思和传递崇高,我们也就远离了撕裂和冷漠,整个社会也会趋于成熟和理性。

来源: 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1/15/107753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