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学州去世:我们至少不该让他感受到恶意

来源:红网 作者:李敖 编辑:陈乘 2022-01-25 22:01:21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青椒.jpg

□李敖(四川师范大学)

1月24日下午,就“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微博管理员 发布消息称,根据用户举报投诉,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团队对相关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挑动矛盾纠纷的违规内容进行排查清理,清理内容290条。当日18时许,新浪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补充称,针对用户隐私保护,站方拟上线两个新功能:1.一键开启“防暴模式”,开启后用户能够在可选时间内,隔离未关注人的评论和私信攻击;2. 当用户收到大量非正常评论时,将弹窗提示用户是否开启隐私防护功能。(1月24日 澎湃新闻)

刘学州在网络上公开寻亲之路时,未曾料想,随即到来的被亲生父母二次遗弃和网络暴力成为他人生中的最后经历。诚然,刘学州的离世有着来自家庭、学校的私人因素,但网络暴力无疑加剧了他对生活的失望。在他离世后,网络却对他展露出无限温柔,他微博下的不少留言都让人动容:“如果可以的话,我可以做你姐姐,我很高兴有你一个那么帅气的弟弟”“我(如果早点)主动找你的联系方式就好了,我知道是没有合适的大人开导你”。而此前发布恶评的网友则偷偷清除自己施暴的痕迹。

网络给了普通人公开发言的权力,也给了恶魔为所欲为的余地。当初那些以“伸张正义”为借口实则对刘学州施暴的网友,为什么要将戾气发泄在一个未成年的陌生人身上?网络世界为何非要等生命消失后,才能展露温柔?

网络的匿名效应加剧了群体极化,让人更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在刘学州去世前,他的微博评论区充斥着侮辱性语言,一些网友自以为正义地批评刘学州有心机,仅凭刘学州在三亚旅游的照片就断定他是“白眼狼”,抓住细枝末节不放。这些网友把别人对自己的点赞当做认同,从而变本加厉地主持“正义”,却未曾发现自己正是施暴者,反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这场暴行。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导致人们信息模糊,从而出现错误判断。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在家庭中被忽视则会加重其自卑感。刘学州一直都在与这种自卑对抗,然而他用真心对待生活、努力补偿自卑的过程被部分网友误解为自私,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反而被恶语相向。打开刘学州微博里发的生活照,可以看到一个穿着整洁、五官端正的男孩,稚嫩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期独有的灿烂笑容。从他的笑容里,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经历过家庭破碎、二次遗弃、校园霸凌和网络暴力,且已经服用抗抑郁症药物一年以上。这也让部分网友单凭这些照片判断出刘学州寻亲只为房子和钱。

网络让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人的人生,甚至能利用网络主导他人的人生。这种主导或许是无心之举,但的确存在。去年,主播“罗小猫猫子”在网友起哄中喝下农药结束生命,之后网友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一些人眼中,网络只为娱乐,他们在评论留言时仅仅把对方当作一个账号而非真实的生命,因此也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发言会为对方造成何种影响。讽刺的是,这些网友在出事后往往不会主动道歉,因为他们自己也害怕被网暴。

作为网络上的陌生人,我们无法改变他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我们也许不能给予他足够的温暖,但起码不应该让他感受恶意。网络时代下的舆论审判已经发展成无罪的人往往也会轻易被判有罪,此次微博的举措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网络暴力,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是我们自身应该增强同理心,重视言论的力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吝啬自己的温柔,更不要等到生命消失后才展露温柔。

来源:红网

作者:李敖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1/25/108079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