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他用死亡拉黑世界,舆论魔弹还要牺牲多少个刘学州

来源:红网 作者:赵俊衡 编辑:陈乘 2022-01-26 17:59:43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青椒.jpg

□赵俊衡(成都锦城学院)

1月14日凌晨,寻亲男孩刘学州微博发布长文并评论“生来即轻,还时亦净”引起大量关注。在这篇文章发布后警方确认了刘学州自杀死亡的消息。选择轻生并不是一个随便的决定,网暴和谣言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禁要反思:究竟多大的恶意才能让阳光少年选择以死应对?舆论雪崩时的雪花究竟来源何处?

万事有因,从刘学州成功寻亲的那一天开始,大众媒体广泛的情绪化关注就给这段寻情路程留下了注定黑暗的底色,乃至寻亲不得反被污蔑被谣传。事件的发展经由大量舆论的裹挟,让事件本身掺杂了更多不稳定因素,也导致原本就不太情愿相认的生父母更加抗拒。因此,生父母的措辞和态度,在事件广泛关注讨论的过程中,被不断改变。在双方遮遮掩掩的措辞和反复反转中,事情的本源和主角的行为被公众舆论扭曲并且迅速放大、发酵。在这时新闻真像本身是什么样的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更在意心中的正义感是否得到认同,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宣泄出来。这不是个例,去年,在直播评论的起哄中,网红“罗小猫猫子”在直播间喝农药自杀,而这两件事情相隔不到三个月。互联网需要记忆,教训的记忆也是。

除了大众舆论的恶意揣测,媒体引导和传播行为也不能脱责。在现有舆论体系的多级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扮演着重要的导向角色,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定性和舆论的引导,能够极大左右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在此事件中,刘学州遭受到了不少自媒体公众号的恶意解读和诋毁,甚至有人买“水军”泼脏水,让一个15岁的男孩孤零零地在舆论风暴中心面对媒体和公众的口伐笔讨。此外,不少媒体追求流量热点,刻意营造夺人眼球的观点和冲突点的事件。一个良好的社会传播系统,媒体的规范必不可少。

信息在传播时本身也会形成信息,但是在新闻事实的报道中应该是信息得到传播,而不是信息得到创造。“刘学州事件”发生在孙海洋寻亲成功的喜悦余馨中,舆论场将两个不同走向的故事都推向了极端。

舆论场的“喧闹”需要规范,“吹哨人”的呼吁不能置之不睬。这不仅仅是刘学州遗书中的请求,更是大量网友和一些专业律师的请求。在刘学州去世第二天,网络上大量呼吁立法惩治“键盘侠”话题出现,或许是对事件的回应,中央网信办当天发布网络环境整治通知,意在集中整治谣言散播和网络暴力等问题。可以看到,网络的净化力度越发强盛,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政策的调控,还需要有更多人对规则的敬畏和遵守。网络时代中人们可以各抒己见,但是所有的污蔑和诋毁都需要被警醒,所有的言论都要在规范合理的条款中自由生长。舆论的空间,需要换位思考和自我规范。

舆论不能成为一枪即中的魔弹,公众不能成为舆论下应声而倒的靶子,网络中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的看法,当事情没有完全表露,为何不能等子弹多飞一会?舆论飞速发展,在为人们交流带来便利时也面临诸多弊病,高位的政策和公众的自我规范要有机结合,才能突破谣言和网络暴力的桎梏。

来源:红网

作者:赵俊衡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1/26/108124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